趕年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趕年是什么節日什么意思
趕年是土家族的傳統節日,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因此叫做“過趕年”。一到臘月,土家族家家戶戶要殺年豬、打糍粑、磨豆皮、辦年貨等。到了過年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把屋內外打掃干凈,貼上春聯,吃團年飯,團年飯一定要蒸甑子飯和蒸肉、煮合菜。到了晚上,寨上燒起沖天大火,土家族人圍著旺火跳擺手舞,唱調年歌。
趕年有什么習俗活動
在眾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后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后,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 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建國前黔東北各地區土家族普遍“過趕年”節,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但其傳說仍普遍流傳。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在遠古時代,有一支土家人聚居在一個鮮花盛開、果實滿枝、野獸成群的山寨里。一天來了官兵,意欲占據其地,激起群憤,揭竿抵抗,與之戰斗了三年零六個月。為了擊敗官軍,乃殺豬宰羊,備酒設宴,痛飲一餐,甜睡一覺,提前一天過年。次日過年,官軍們見酒肉而爭食,喝得酩酊大醉,眾人在首領的率領下,沖進敵營,打敗官兵,取得勝利,保住家園,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從此,遂提前一天過年。在思南一帶,其說大致相同,說祖先為了打仗,爭奪黃土坡,便提前一天過年,以便應戰,皆以坨坨肉為食。
另一傳說是,明朝嘉靖年間,由于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王朝令濤廣土兵與倭寇對陣,限期于臘月三十日登程,不得違誤,為敘離別之情,骨肉團圓,故提前一天過節,趕赴前線,首戰告捷,屢立勛功。為了紀念這一吉日便尊為俗。其他諸說,皆相類似,都與戰爭有關,不同的是地點移到前線,并說為了不讓敵人發覺,闐夜起來做飯,不敢點燈,肉切成坨,豆腐劃成塊塊,切菜不用刀,用曬席遮住火光,不讓透亮,等等。
也有的說土家族祖先家里很窮,為逃避財主年關逼債便悄悄提前一天過年。這種說法也有一定根據。土家族過趕年不但在時間上有其獨特之處,而年事活動也豐富多彩,持續時間也長。主要內容有“打粑粑”、“做團馓”、“插柏梅、貼紙錢”、貼門神“、吃團年飯”、“守歲搶年”等。吃“團年飯”很有講究,一定要蒸甑子飯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層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飯一定要蒸多,要從過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絲、蘿卜絲、白菜、海帶、粉絲、豬雜等煮在一起吃,并稱這菜為“賀菜”,有祝賀打勝仗之意。這說明和土家族祖先的戰爭生活有關。
土家族趕年節的來歷
關于趕年的來歷,土家族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這些傳說雖然故事有別或情節不一,但大都與土家族的歷史、戰爭有關。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土家族人民為送子弟兵奔赴東南沿海抗倭前線而"趕年"的故事。
相傳明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我東南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下令征調湘鄂士兵前往征剿,而且限期到達指定海防前線。戰事緊急,軍令如山,可又新年在即,無奈,老人們決定,提前過年。讓孩子們過完闔家團圓的新年再啟程上路,高高興興地奔赴前線,驅逐倭寇,安定海疆,保衛祖國的神圣領土不受侵犯。從此,便形成了過趕年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