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三月三的傳統習俗 壯族三月三有哪些傳統
壯族歌圩
壯族到了三月三會展開盛大的活動,歌圩就是其中之一,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吃薺菜煮雞
農歷三月初三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吃了可以一年當中腰腿不疼、頭不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紀念祖先,并希望沾點靈氣。
神秘的上巳節
三月三,魏晉以前稱為上巳節,日期為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故又稱元巳,魏晉以后改稱為三月三。上巳節在中國大約出現于春秋時期,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祭祀高禖
祭祀高禖的活動引出一系列與性愛、生育有關的習俗和儀式,使三月三的節日習俗變得豐富多彩。《周禮·媒氏》稱:“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令之。”鄭玄注稱:“中春陰陽交,以成昏禮,順天時也。”“會男女”即性愛的發生,這是人類生命創造的始原,也是促生萬物的儀式。筆者認為,上引《周禮·月令》中的“弓翎”和“弓矢”分別象征男女性器,是男女性愛和求子的儀式化。
臨水浮卵乞石求子
乞求生命即求子是三月三的重要習俗之一。晉張協《楔賦》記載了臨水浮卵之俗:“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醛于河中”。以臨水浮卵,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后來,這種作法演變為曲水流筋或曲水宴,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鳥卵是孕育的象征,食卵即可生育,這種思維與三月三節日習俗的配合亦來自于高禖。《詩經·商頌·玄鳥》稱: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傳說殷人的始批簡狄在祈禱高禖時,吞下了天帝使者燕子銜來的卵,因而生下了商祖契。在殷民族的這個始祖神話中,鳥卵就是生命之神兼同高禖之神。在古代民間信仰中,卵與石有相通之處,故三月三亦有乞石求子之俗。
驅疫、拔楔和招魂續魄
迎接生命,同時意味著驅除死亡和不祥,因此三月三節俗中還有驅疫、拔楔和招魂續魄等內容。《周禮·女巫》稱:“掌歲時拔除釁浴”。鄭玄注稱:“歲時拔除,如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以香熏草沐浴”。(太平御覽》卷十八《時序部·春上》亦稱:“韓詩章句日,漆與消方渙渙兮,謂三月桃花水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續魂,拔除不祥之故也。”此為針對《詩經·鄭風·溱洧》而言,《溱洧》即為描寫三月上巳男女于溱洧二水之間嬉戲、野合、沐浴情景的詩句。《晉書·樂志》稱:“三日之辰,名為辰。辰者震也。姑洗者,姑枯也,洗灌也,謂物生新潔洗除其枯,改柯易葉也。”“除其枯”,在于迎其新,拔除不祥、招魂續魄的儀式意在驅除死神和災疫,固本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