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節的來歷 肉孜節的由來
肉孜節的起源是十分久遠的。據研究,它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創立前后。傳說,古代阿拉伯地區的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的入侵,白天就躲在山里不生火,入夜才開始借夜幕做飯。久而久之,成為風俗。其實,這種白天不吃不喝到晚上才吃喝的風俗的形成,與阿拉伯半島的自然環境有關。該地氣候炎熱,晝夜溫差很大。為了躲避這炎熱,人們白天不外出活動,到晚上才出來。這樣一來,白天自然就用不著多少吃喝了,入夜再予以適當補充。伊斯蘭教創立之后,適應了當地的這一風俗,并在《古蘭經》中予以明確規定:成年穆斯林(信徒),在教歷每年九月都要守齋一個月。人稱這個月為齋月。
肉孜節怎么過
早在開齋節之前,每個穆斯林家庭都要向當地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自己的房舍,打掃庭院,并到本地清真寺去幫助進行裝飾整修,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節日。同時,家中主婦們還要準備各種節日食品,如炸油香、馓子等,宰羊殺雞。此外,還要日夜趕制節日時一家老小穿著的新衣。
節日的早上,男子們起身沐浴更衣,頭戴潔白的小帽,腋下夾著拜氈或毯子,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本地的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的人太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往往要選擇一處平坦寬敞的地方,舉行會禮。人員集合好之后,阿訇高聲宣布活動開始,人們紛紛放下拜氈、毯子,朝著圣地麥加的方向叩拜。頓時,一片白帽觸地,猶如一條波紋起伏的銀河。這種大規模的肉孜節會禮活動,往往不忌風雨,人們的情緒都是十分高漲。
禮拜活動結束后,人們大都去往各自祖墳叩拜,追念先人。然后,人們分頭前往各自親友家中拜訪,互贈油香、馓子等節日食品,共賀節日,同慶歡樂。肉孜節時女子也要外出賀節,但一般要在節日的三五天之后再出門。青年夫婦們要帶上禮物,及早到女方父母家中拜賀,去晚了就要受到責怪。
節日期間。清真寺里,街頭巷尾,到處嗩吶聲聲,鼓點咚咚,歌聲繚繞,給節日又增添了不少歡樂和喜慶。青年男女,更是個個滿面春風、喜氣洋洋。他們匯集到一起,盡情地載歌載舞,抒發內心的歡欣。大街之上,到處是身著節日盛裝的往來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派節日的風光。
肉孜節也是開齋節
開齋節,顧名思義,就是解除齋戒,可以吃喝了。開齋節作為一年中兩個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節日之一(另一個為宰牲節,即古爾邦節),慶祝的準備與持續時間很長,放假天數就至少有三天。
從開齋節這天起穆斯林們不再過日夜顛倒的生活,恢復了白天吃喝的習慣。節日期間穆斯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來慶祝他們完成了伊斯蘭教五大宗教義務之一的“齋”。
穆斯林在開齋節期間會早起,在伊瑪目(阿拉伯語,意為領拜人,相當于基督教中的牧師)領導下進行集體禮拜。
隨后由伊瑪目帶領或各戶分散游墳掃墓,為逝者祈禱。之后走親訪友、互贈禮物、恭賀節日。為了歡度節日,人們還要沐浴更衣,小孩子這時就能得到新衣服。
在開齋節的的第一天與第二天,已婚和已訂婚的女婿都會帶上節日禮品給岳父母拜節。許多穆斯林青年男女還選擇在開齋節舉行婚禮,更添節日氣氛。
此外穆斯林還會向當地清真寺繳納“費土爾”,作為“天課”用以維持清真寺與慈善事業的運作。富裕者還會向貧苦者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