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器材可以整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快樂地鍛煉身體,變傳統體育教學為快樂體育教學。
是什么讓裝備的“價值”消失了?
從運動器材使用現狀找尋問題根源
1. 運動器材太簡單,難以使用
體育教師通常教學任務繁重,課外時間又非常短暫,因此,為了便于準備、收集和組織,教師在一堂體育課中往往只有一套或幾件器材,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也非常簡單。
2. 運動器材使用敷衍了事
在公開體育課中,教師為了使運動負荷達到規定的強度和密度,增加器械的用量,這樣雖然可以通過增加訓練密度來增加運動負荷,但是也帶來相應的弊端。
另一方面,為了營造氣勢或者熱鬧的場面,老師在場地上擺放了各種器材,整個過程中,各種器材輪流表演,使得整個課堂教學就像是一場器材表演。
3.體育器材使用與教學水平不匹配
在體育教學前,教師要充分準備課堂內容和問題,考慮使用器材的目的和方法,所用器材的種類和數量要有利于教學。然而,在體育教學中,常常出現器材使用與教學水平不匹配的情況。
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認真考慮體育器材的選擇與使用,使體育器材能有效服務于課堂教學。以一二年級“助跑幾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教學為例,探討體育器材的有效選擇,以更好地發揮器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體育課基本要求》第四條第五點規定,場地、器材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應當經濟、實用如何在沒有運動器材的情況下運動,滿足教學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如何合理選用器材,即用什么器材、什么時候用器材、怎么用器材等,使器材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使器材物盡其用。教師在解決課堂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時,要充分利用、發揮器材的作用,把握和運用器材的特點輔助教學。如針對(一)級二年級的“助跑、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幾個步驟”的同課異質討論活動,重點解決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的問題。第一節課,老師主要以“呼啦圈”貫穿課堂,要求學生利用呼啦圈進行不同形式的跳躍活動,如“單腳跳”、“雙腳跳”、“跳單雙圈”等(如圖1所示)。有的老師以呼啦圈和墊子為器材,學生跑起來,一腳踏進呼啦圈內跳躍,再雙腳落地于墊子上(如圖2所示)。體育鍛煉“快跑—跳繩”游戲也是用呼啦圈進行的(如圖3所示)。
在第二節課中,老師主要利用“標記盤”來完成整個教學任務。在準備部分,老師利用放置在場地上的標記盤墊帶領學生慢跑熱身,然后學生根據標記盤的指示進行有針對性的“跳單雙圈”練習(如圖4所示)。課本主干“單腳跳雙腳落地”的學習和練習也是借助標記盤進行的,從“單單單雙”的落點到“單雙”的落點,最后的體能訓練“快速取球跑”也是借助標記盤進行的。兩節課老師都選擇了一種器械貫穿全課,器械簡單實用。在設計教學時,只要充分利用器械的特點,合理開發利用器械,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就能最大程度地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2.設備的選擇要引人注目、新穎
體育課堂教學能否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影響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引人注目、新穎獨特的教學器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使用器材的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1.設備美觀、新穎
體育器材的種類很多,既有學校提供的基本器材(如籃球),也有利用身邊物品自制的器材(如用礦泉水制作的保齡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基本體育器材進行改造,賦予其新的功能,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選擇一些物品,制作自己的體育器材。這種新穎獨特的體育器材會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一個礦泉水瓶,加入半瓶水或沙子,改造成一個新器械,教“助跑幾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重點解決起跳有力,跳過一定高度的問題。首先,教師將一個礦泉水瓶橫放,讓學生練習單跳過雙落地的前一步,如果學生能毫無困難地跳過,就讓學生做單跳過雙落地的動作(如圖5);然后,教師將瓶子直立,讓學生繼續練習單跳過雙落地的前幾步,增加高度,增加難度(如圖6);最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做,練習單跳過雙落地的前幾步(如圖7)。這時,學生就會增加難度,有的組增加高度,有的組增加距離。整個課時,學生總是興致勃勃地參與,很好地完成了教學重點。
2. 功能新穎、引人注目
每種器材都有多種用途,只要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精心安排、設計器材,充分發掘器材的功能,就能讓原本枯燥單一的器材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如何在沒有運動器材的情況下運動,而每一種新功能都能給課堂教學帶來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呼啦圈”時,轉呼啦圈和跳單、雙呼啦圈是比較常用的,但老師卻讓學生用呼啦圈跳繩,雖然呼啦圈不像繩子那么容易跳,但學生卻跳得非常開心。隨后,老師還玩了一個升級版的呼啦圈游戲,即在規定的距離將呼啦圈放入同伴中(如圖8所示)。每一次玩法的改變都能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增添幾分趣味。
3. 設備的選擇要合適、安全
體育器材種類繁多,大小、重量不一。教師在選擇體育器材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其年齡特點的活動器材。如果教師選擇的器材超出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器材過重、過大、過高,不僅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會嚴重影響學生身體骨骼和機能的健康發育,甚至引發教學安全事故。例如,在第一節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生理結構選擇了300克的塑料呼啦圈,而不是1.4公斤的海綿硬管呼啦圈。但在進行單腿跳躍活動和助跑單跳雙落練習時,由于呼啦圈較大,二年級學生在呼啦圈內跳躍時很容易踩到呼啦圈,造成腳部扭傷,存在安全隱患,所以教師選擇了圓盤墊。
在選擇器材時,教師也要考慮場地,例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活動環境,如室內、室外環境、塑膠場地、草地等,選擇合適的體育器材。另外,在上課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安排,不要盲目選擇,如果器材搬到場地后才發現不適合,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和設計適合課堂教學的器材,在選擇器材之前,教師要認真考慮器材的功能,合理開發器材的潛在功能,精心設計器材在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使器材在課堂中的使用做到簡便實用、高效安全,實現體育器材在課堂中的有效利用,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
讓器材更“值錢”——小學體育課使用體育器材的有效策略
在課堂上有效利用體育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