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穎
“香醋不爛,肉不成菜,面鍋煮鍋蓋”是鎮江的“三大怪獸”。 其中,“面鍋煮蓋,先熱澆頭,后筷子”是鍋蓋面的特色寫照。 目前,鎮江鍋蓋面技藝已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面條是面食的主要品種之一,也是鎮江人不可或缺的家常主食。 鎮江人做面條可簡單可復雜。 簡單的時候,一碗爽滑的面條配上蔥油和醋家常肴肉的做法,一點都不覺得寒酸。 復雜的時候有n種湯,更不用說用牛肚絲、長魚、大小牛排做成的鮮嫩澆頭了。 .
解放路上有一家非常有名的“邵順興”鍋蓋面。 是鎮江老字號的面館。 是鎮江老字號的面館。 聽說很多外國游客也知道這個地方。 他們拿著一盤肉拿號排長隊等位,就是為了感受鍋蓋面的美味。 . “邵順興”鍋蓋面創制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傳承七代。
20多年前,我剛到鎮江讀中專。 學校在小米山對面,出校門右手不遠處就有一家小面館。 那時候鍋蓋面很便宜,一碗滑面20毛錢,外加一張市級糧票2兩。 但是就算20毛錢一碗,我們學生也不可能天天吃。 一是沒時間,二是缺錢。 周末休息的時候,我們只是偶爾約同學一起吃飯。 早去的不用排隊,我只需要和同學約好吃面就可以了,而且經常起得比上課還早。
“老板娘,來兩碗油光面!” 在我經常光顧的面館里,八仙桌上閃閃發亮的桌子上放著兩個風格各異的青花瓷酒壺,一個裝醋家常肴肉的做法,一個裝醬油。 等面的時候,我和同學往小碟子里倒了醋。 這時,天色大亮,來吃面的人越來越多。 他們大多是當地居民,去菜市場買菜,彎腰點一碗掛面當早餐。 還有上班時間匆忙的人,還沒到就先到:“一碗雞蛋面,加肉……”那時候,我們覺得加雞蛋是件奢侈的事,但他其實想加肉,掙工資的人和窮學生是有區別的。
老板娘是個不茍言笑的瘦女人,看似柔弱,動作卻十分靈巧。 她用手在碗上晃了晃,醬油、味精和油迅速溶入面湯中。 轉身抓起一把手搟面,丟進沸騰的鍋里。 小鍋蓋漂浮在鍋里,面條在鍋蓋下沸騰,很快又沸騰了。 這時候老板娘會往鍋里舀一碗冷水,鍋里就安靜了。 當她取出小鍋蓋,放在鍋邊時,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從鍋里冒了出來。 我們狼吞虎咽,把醋碟喝得干干凈凈。
記得畢業那年,一個宿舍的女生一起去了那家面館。 老板娘一見我就笑了,問:“油面?” “不,我要澆頭。” 女孩們捂著嘴咯咯地笑著。 那時候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這家小店里的澆頭品種也越來越多。 除了雞蛋和香干,還有素雞、香腸、丸子。 我點的肉丸比嬰兒的拳頭還大。 請注意,我專門挑選最大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那么微妙。 雖然彼此交流不多,但吃了幾年面條,終于能感受到關系了。
時光飛逝。 今天,我的女兒們比我那時大了。 只要和她一起去鎮江,我總會點兩碗鍋蓋面,順便回憶一下吃滑面的那些年。 只是現在的店家習慣把鍋蓋面叫小刀面。 因為鍋蓋面用的面是小刀面,小刀面是兩種細面,還有另一種細面可以選擇。 只是怎么吃都沒有當年那么好吃了。
如今的九里街已拆改建,小米山已被夷為平地。 當年的面館已經沒有了。 老板娘還在賣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