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二十四節(jié)氣驚蟄的來歷
驚蟄由來:
從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來立春之后這個節(jié)氣的命名并不是“驚蟄”,而是“啟蟄”。啟蟄之后才是雨水。從改“啟”為“驚”的歷史緣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將“啟蟄”的形名更改為“驚蟄”,而且變更了啟蟄與雨水的序列位置,這都是漢代所為。
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名劉恒,前179年一前157年)時期,為了避劉恒之“恒”字名諱,將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強行篡改為“常”字。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經(jīng)》里面一直延用至今,從未有人為它正名。無獨有偶,漢武帝的父親名劉啟(前156年一前141年),漢武帝為了避開他父親的名諱,就將二十四節(jié)氣中“啟蟄”之“啟”篡改成了“驚”字,從此“啟蟄”就變成了“驚蟄”。逐漸丟失了節(jié)氣名稱的原義。
后代學者在研究節(jié)氣的時候,因為不知原委,也就想當然、牽強附會地美化這個“驚”字與春雷之間的關(guān)系,人為性地讓節(jié)序名稱和順序去符合自然規(guī)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從自然界的氣運變化上,從五運六氣的變化層級而言,啟蟄絕對不能運用到雨水之后,因為龍行才能雨施。
在古六歷當中。“驚蟄”節(jié)氣的名稱皆為“啟蟄”。當代姜濤《“歷居陽而治陰”—略論二十四氣人歷及其在清代以來的變革》一文中,總結(jié)了二十四節(jié)氣中前六氣在歷代歷法中的變動。
從資料中可以看到。西漢太初元年,改啟貫為驚蟄;東漢元和二年,更改了節(jié)氣的次序。將雨水移到驚蟄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隋開皇十七年,將驚蟄恢復為啟蟄。唐武德二年,恢復啟蟄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開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將啟蟄改為驚蟄。沿用到現(xiàn)在。
由此可見,將啟蟄改為驚蟄,是漢武帝時期避諱的產(chǎn)物;而后世屢次將驚蟄的次序顛倒至雨水的后面,則是丟失慧識文化所賦予的節(jié)氣本義,將“驚”字與自然現(xiàn)象進行附會的結(jié)果。若依據(jù)物應性來定位,啟蟄就當在雨水之前。因此,對于“啟”和“驚”,我們應當正確地把握,驚蟄絕對不能運用到正月。只能是二月啟蟄然后聽驚雷。
驚蟄風俗:
1、驚蟄要吃梨
因為驚蟄后天氣明顯變暖,人們?nèi)菀卓诟缮嘣铩⑼飧锌人浴6孀有院陡剩袧櫡沃箍取⒆剃幥鍩岬墓πА_@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yǎng)作用。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nèi),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fā)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3、驚蟄要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4、“打小人”驅(qū)趕霉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qū)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qū)︻^人和驅(qū)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