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養生知識
秋的飲食--少辛增酸
益肺氣滋腎陰,養肝血潤腸燥是秋天飲食之要。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飲食,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鱉肉、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鴨蛋、蜂蜜、橄欖等。當然,這只是對正常人及血虛、陰虛體質的人而言。
要“少辛增酸”。
少吃辛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可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陽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要吃些溫食
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贊譽。
秋的運動--注意收斂
在秋天“養收”的時候,不宜做運動量較大的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小兒和體質虛弱者。
秋天宜練減肥功
盡管一年四季皆可減肥,但還是以秋天減肥效果最好。秋天,脂肪細胞開始逐漸積聚,以防止熱量擴散,如果這時不加以抑制,人體就開始趨于肥胖,這時也正是我們減肥的最好時節。
秋天宜登高爬山
秋高氣爽,山巔之間披紅掛綠,景色十分宜人。與親朋為伴,登山暢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朝朝夕夕、月月年年的登樓梯,正是防止衰老的一種重要的運動方式。
秋天宜練健鼻功
健鼻功方法是用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在有熱感時,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著,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15至20次(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厘米,當鼻唇溝中)。每天搓鼻3至4次,可大大加強鼻的耐寒能力,亦能治療傷風、鼻塞不通。
“立秋早晚涼”,一日中溫差較大,深秋才是典型的秋涼時節,若到了晚秋,則秋霜降臨,氣候已經轉冷。因此,要注意對下列疾病的預防首先是做好防蚊、滅蚊,預防蚊叮所致傳染病。
所謂“早立秋冷颼颼”、“秋前秋后一場雨”。立秋首先帶來天氣變化,天氣將由熱轉涼,日夜濕差逐漸加大。此時,要注意適時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間睡覺時腰腹要蓋被子,以防受涼。此外,還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人體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立秋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立秋過后,起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1
涼風至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肅清是為收斂,秋為“揫”,“揫”就是斂聚。
2
白露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清涼風來,露珠晶瑩變白,白是秋之標識。但露尚未凝滯,還能在陽光下滾動,非“相思黃葉落,白露點青苔”之露。東漢劉熙的《釋名》釋露為“慮”,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將凋零而憂,由此“露紅凝艷數千枝”,亦成一種壯美悲愴。
3
寒蟬鳴
“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這是曹植詩。古人硬要分辨寒蟬小而青紫,其實應是蟬們秋涼后發聲困難,知生命將盡的變聲凄切。碧樹未搖落,寒蟬已悲鳴。此時“夜涼枕簟滑,秋燥衣巾輕”了。
立秋習俗
1
啃秋
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2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不過,切忌不可補過。
3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