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日照計算時間 冬至日照時間幾點到幾點
日照標準日是在制定建筑日照標準時,為了測定與衡量日照時間,根據緯度、建筑氣候分區等因素在一年中選擇的某個或幾個特定日期 。國際上許多國家也都按其國情采用不同的日照標準日:原蘇聯北緯58°以北的北部地區以清明(4月5日)為日照標準日(清明日照3 h ),北緯48°——58°的中部地區以春分、秋分日(3月21日、9月23日)為標準日,北緯48°以南的南部地區采用雨水日(2月19日)為標準日(參照前蘇聯建筑規范CHипⅡ-60-75);原西德的標準日相當于雨水日;歐美、倫敦采用的標準日為3月1日(低于雨水日,高于春、秋分日)等。我國則采用了兩個日照標準日——冬至日和大寒日。
過去全國各地一律以冬至日為日照標準日,而我國有關文件曾規定“冬至日住宅底層日照不少于一小時”。因冬至日太陽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圍最小,如果冬至日能達到1h的日照標準,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數就能達到1h以上的標準,但從實際實施情況來看,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大、中、小城市均未達到這個標準。大多數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層有一個月至兩個月無日照,東北地區大多數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擋到三層或四層。從表2我們看到,達到同樣時間的話,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約比大寒日高3°——4°,因而,無法以冬至日為標準日的地區只能采用第二檔次即大寒日為標準日。
冬至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嗎:是的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這一天之后,白天就會慢慢變長,黑夜就會慢慢變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后,每個地方都開始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傳統說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間的交節。
根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在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在冬至的時候白天是最短的一天,黑夜是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往北回歸線轉移,臺灣也從冬季慢慢開始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天時間會慢慢增加,黑夜時間會慢慢減少,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這一天開始,陽氣就會慢慢地回升。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的季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冬至是“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據《通緯·考經援神契》稱:“陰極而陽始至,日至南,漸長至也。”就是說,到了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形·成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冬至時,是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日太陽高射角度最小,所以日影最長,日影長為實物的2倍。從這天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日出日落的方向逐漸北移。
黃河中下游地區冬至節平均氣溫一l℃,降水量1—5毫米。海南島平均氣溫20C,黑龍江北部平均氣溫一28℃,南北溫差48C,與立春節南北溫差相同,是我國南北溫差最大的時期。
冬至這天,北京的中午,太陽成26.5。斜射地面,是一年中太陽照射地球角度最小的時候。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北京冬至日白天9小時20分,夜間14小時40分。冬至后白天逐漸長起來,俗語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