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第幾個節氣大暑是24節氣中第幾個
大暑是24氣中的第12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公歷7月22日-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1、一候腐草為螢 :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螢火蟲又名“燭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在靜夜里穿梭時,其實涼爽的秋已經不遠了。
2、二候土潤溽暑 :天氣開始悶熱,土地也很潮濕。溽是濕,大暑時,濕氣濃重,濕熱令人難耐。東漢劉熙的說:“暑是煮,火氣在下, 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也就稱‘齷齪熱’。”。
3、三候大雨時行 :大暑時節,因濕氣積聚而時常大雨滂沱,經常有大的雷雨。
24節氣劃分: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歷》之后直至今的“農歷”,“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即,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之間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
廿四節氣,“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后繼續南移;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動。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按黃經度數劃分),始于立春,終于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準確時間以及自然現象規律。
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