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臘八節嗎
大寒不是臘八節。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臘八節是干嘛的?
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日,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并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后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圣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并不喝臘八粥。
臘八節傳說:
傳說一
傳說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后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傳說三
傳說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臘八節為什么喝臘八粥?
關于臘八粥的來源,說法有很多種,但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與佛教和釋迦牟尼有關。據傳釋迦牟尼在放棄王位繼承人的身份前往民間修行之后,在某一天因修行過度勞累而昏倒在河邊,有一位放牧的姑娘看到后便用泉水煮摻雜了水果與雜糧的粥飯喂給釋迦牟尼,而釋迦牟尼也得以蘇醒。蘇醒之后的他繼續在樹下打坐并在十二月八日這一天悟道成功。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把這一天稱為“成道節”,而各地佛寺也會舉行誦經活動并用水果雜糧煮粥以施于善男信女。
在描繪北宋時期社會風土人情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孟元老便對臘八粥有相關記載:“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 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 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意思是說在臘八這一天,開封的諸多寺廟都要舉行浴佛大會并用水果雜糧煮粥,等粥煮好后便會發放給門徒,這就叫做臘八粥。
佛門中人認為喝了臘八粥就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因此臘八粥又被稱為“福壽粥”、“佛粥”等。而就臘八粥的食物原料來看,宋代周密曾說臘八粥由胡桃、松子、乳蕈、梅、栗等做的粥為臘八粥,但這還不算詳細,在《燕京歲時記》中說臘八粥是由黃米、白米、紅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仁豆、去皮棗泥、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等食物原材料煮成,味道香甜而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