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日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最振奮人心的是劃龍舟,民間種種獨特的風俗,更是耐尋味。
端午節成為一個節日,民間有多種傳說,但多數人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凈直臣冤。
唐代詩人文秀的這首《端午》詩,明確指出了端午節的起源是“萬古傳聞為屈原”。
據梁代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指農歷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民間也有傳說,戰國時代,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年輕時輔佐楚懷王,頗得重用,曾任三閭大夫等職。他主張舉賢任能,革新政治,和齊國結盟,抗衡秦國,由楚國來統一中國,后遭奸佞讒言而去職。楚懷王去世后,由其子接位,誰知他比父親懷王更加昏庸,不但不采納屈原的主張,還將屈原趕出京城,常年放逐在外。后來秦將白起率軍攻入楚國都城,屈原聽到郢都陷落的消息,萬分悲痛,終于自投于汨羅江而亡。他寫出《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著名的詩篇,在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人們說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十分震驚和悲痛,都紛紛是船來救。民眾為了打撈其遺體,一邊把五色絲線包的粽子扔入江中喂魚嚇,免得它們咬傷屈原的遺體,一邊競相劃船尋找。從此以后,端午龍舟競渡便成了民間的風俗。而以粽子投江,也成了對屈原的祭祀活動。莆仙民間還傳說:夏禹治水時,毒蟲被水浸四起,百姓紛紛起來清除,并稱五月為“毒月”。莆仙端午節,從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過節,民間稱為“五日節”,與宋朝宮廷中慶賀五日節會相似。
端午節在莆仙民間是一個大節。從五月初一至初五,莆仙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莆仙水特產‘小麥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劃,劃龍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張著嘴巴,沒有什么東西可吃的了)”。歌謠指明了莆仙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動的內容。
端午節期間,莆仙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驅邪避毒。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為莆仙百姓治病,并以菖 蒲九節,貼病者門首,以驅邪消災。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正日。中午家家戶戶吃過湯面后,就準備沐浴。據說,初五這一天的午時,百草盡吐芬香。因此,人們都盛水于桶,置于庭中。不少人家還從山上采摘或購買的“午時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葉、菲子草、枇杷青枝葉、黃豆枝葉及豆莢等),用午時日曬的水和“午時草”燒煮后,讓全家人沐浴。一些山村在人還唱“雄黃酒”,并將酒灑在墻角殺蟲,小孩還要在腋下、肚臍和耳朵后涂上“雄黃”粉,以壯身祛病。許多小孩還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掛著用五色線編織成網形的長香袋,裝上鮮桃子和用五味湯煮熟的黃雞蛋,也有的裝上小香丸(莆仙方音,“避毒丸”),以避邪長壽。
端午節那天,莆仙沿海和平原有溝渠溪流的一些鄉鎮還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活動。莆仙的龍舟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龍頭的龍舟,百姓稱其為“雞公仔”,意即雄性的龍;還有一種船頭是平板式的,龍頭形象是彩畫板面上,人們稱其為“齊頭船”或“剃頭刀”,意即雌性的龍。競賽時,通常都用昂頭的龍舟。舊時,民間由于宗族幫派作崇,舟賽中常引起爭端,甚至發生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消除了舊時的那種不良風氣,龍舟競賽也成為政府、文化、體育部門所提倡且倍受人們喜愛的一項水上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前后,莆仙各地都有組織地舉辦龍舟競賽。莆田曾舉辦過“媽祖杯”國際龍舟競賽,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等國家都應邀踴躍參賽,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