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寒食節的相關傳說故事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傳說寒食節,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從臣們采摘野菜野果充饑,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這時,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吃,使重耳度過了難關。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叫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 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就漸漸忘了。一次,他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他便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進家鄉附近一個大山里過隱居生活。后來,晉文公發現了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他隱居的山里尋找,只見重重青山,蔥蔥樹木,哪能見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上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想,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要背著他母親逃出山外來,這樣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正趕風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數十里,燒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但仍然不見介之推出山來。人們在火息后才看見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中了。
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相見,晉文公更加悲傷。這事傳出后,人們都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時間的變革
古代的寒食節也曾叫“禁煙節”,每年到這一時節,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周舉初在并州作刺史時,當地的士民尊介子推為鄉神,大家怕冬季神靈不高興見火,于是每年冬天有一個月要禁煙冷食。北方隆冬一個月不見火的后果自然不堪設想,許多老弱病殘者就在此期間被斷送了性命。周舉為革除這一陋俗,真可謂費盡心機,后來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求神告廟之策。周舉作一長長的吊書,掛在介子推廟前祭悼,吊書中說:老百姓盛冬去火冷食,殘損民命,這原本不應該是神靈所希望之舉。寒冬時冷食一個月實在有點不近情理,念神靈能體諒生民,從此一月寒食改為三日即可。其實,寒食俗持續下來的很重要原因是迎合了古人講的“與時楷行”、“唯變所適”的道理:官府說一月冷食時間長,那就改為三天或更短一點時間。官府說“北方隆冬邁寒,將有不堪之患”,那就推遲一段時間,到春暖花開時再過節。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已基本上確定在了清明節令期間。
寒食節的歷史
隋唐時期寒食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已逐漸演變為事關干家萬戶的祭祖掃墓,但這一時期國人對禁煙冷食仍不敢掉以輕心。唐宋時期反映寒食節禁煙冷食的作品依然比比皆是。從唐代詩人韓擁《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人五侯家”,宋代詩人宋白《宮詞百首》“寒食宮中也禁煙,郁金堂北畫秋千”等詩作中不難看出,唐宋時期寒食節連皇宮內也得受到禁煙約束,甚至帝王與他的近臣們都只能干些別出心裁偷點蠟燭的勾當。
宋代以后,寒食禁煙之俗在一些地方依然不衰。介休綿山為介子推封田所在地,這里的回蠻寺有北宋咸平五年(1002)建立的“每節清明,大地禁火”警示碑。汾州府南0.5公里處則建一處禁火臺,專供里人在寒食節祭把介子推。宋詞人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還記有當時官家查處百姓寒食節禁火的一段故事。文中說,由綿上引發的寒食禁火,升平時禁七日(宋代規定寒食節七天假日),喪亂之年則禁三日。在規定禁火日,鄉里的長輩要挨家挨戶用雞毛查撥各家的灶灰,雞毛焦卷,說明這家沒禁火,就得罰香紙錢。
元代,南方一些城市仍保留“過禁煙”習俗。屆時,有街市男女踏青拈香,斗雞賦鞠,梭門秋千,畫船游湖,盡情享受禁煙節之樂趣。元代僧人圓至《寒食》詩曰:“清明院落無燈火,獨繞回廊體夜香。”這里顯然告訴人們,在元代,僧人居住的古廟院落中還保留著名副其實的禁煙之俗。
明清以后,曾讓昔日先民們嘗夠了憂愁和歡樂的寒食禁煙節俗逐漸被淡化,一些文籍中雖然偶然也對此項活動有所敘及,但真正意義上的寒食禁煙已成為有其說而無其事。“寒食幾曾煙果斷,尾閭愁說海堪填。”清代鴉片戰爭時期著名詩人魏源,正是利用了當時寒食禁煙僅有其說來喻諷清政府禁鴉片不力,一語雙關,寫出了諷刺憂憤的政治抒情名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