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數(shù)九順口溜 數(shù)九寒天順口溜歌謠各地版本
南京: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衫;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滴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涼莫太遲;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半夜蓋夾襖;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煤基;
九九加一九,已經(jīng)過中秋。
湖北: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乘涼進(jìn)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兒。
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北方大部:
一九至二九,樹頭清風(fēng)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
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
八九七十二,當(dāng)心受風(fēng)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九九歌:
數(shù)九的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很多,以“九九歌”最為廣泛和悠久。這些歌謠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現(xiàn)象,生動反映九九中的天氣變化規(guī)律。就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而言,從一九到二九,天氣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時間屬于小寒節(jié)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所以說“三九四九,凍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漸漸回春,天氣由冷漸暖,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八九,單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驚蟄”節(jié)氣,所以“九九聞雷,響聲持久”。
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fēng)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biāo)?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卷曲著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dān)頭擔(dān);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最冷的是三九、四九,在吉林:三九四九凍死狗,在江蘇則是“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滿街游”,可見氣溫相差很大。
江浙滬等南方地區(qū)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