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節日吃餃子
1、除夕吃餃子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初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3、入伏吃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那個還不富裕的年代,等到入伏,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4、立秋吃餃子
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中國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5、立冬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人們愛吃餃子。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很多關于吃餃子的傳說,吃餃子有“六六大順”。能達到沸騰、熱鬧、樂和、喜慶、吉利、順遂。所以受到各地各族人民的歡迎。
吃餃子寓意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吃了之后寓意來年財運很好。
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和平平安安。
過年吃餃子的傳說
餃子源于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據說,餃子源自“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的張仲景,在長沙太守期間,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每只嬌耳一碗湯服后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以紀念張仲景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