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古詩大全四句 中秋節古詩四句簡單又唯美
中秋節的古詩大全四句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月夜》【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登樓望月》【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月》【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節吃月餅
品嘗月餅、賞月拜月是民間過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此外,燃燈玩燈、舞火龍、觀潮等活動,也是我國部分地區人民的節日習俗。我國壯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過中秋節,又各有其習俗。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蘇東坡有詩可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后粘貼在餅面上,后來干脆用餅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做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栗、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
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盛于明朝,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所以,月餅在民間被稱為“團圓餅”。明代史學家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餅盛況時寫道“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餅中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 從書中介紹的制作工藝看,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供給北京皇宮中的月餅“從下至上直徑尺余,重有兩斤”。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燈供品外,就是團圓月餅。供月的月餅大的直徑有一尺多長,上面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
現代月餅有濃郁的地域風格,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等,月餅內餡、形制及加工方法上也各有不同。北京月餅,酥皮、冰糖餡;廣式月餅以糖漿面皮為主,有酥皮、硬皮兩種,月餅有咸甜兩味,餡有肉類與蓮蓉、豆沙等;蘇式月餅,也是酥皮,餅餡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寧波)式月餅,酥皮,多用苔菜為餡。傳統的月餅糖多油重,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流行以果類為餡的低糖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