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煙日的來歷 世界無煙日的來歷簡短
煙草的由來要追溯到上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哥倫布在南美洲首度接觸煙草,然后引進到歐洲,逐漸傳布全世界。后來,大量研究證實吸引有害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引起大家的重視,將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并提出“要吸煙還是要健康”的口號。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把這一天改定在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背景
吸煙是心腦血管疾病、癌癥和肺氣腫等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誘因,吸煙者更易感染結核病和肺炎等傳染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近600萬人死于吸煙導致的疾病,其中60萬人是二手煙的“犧牲品”。如果不采取禁煙措施,每年死于吸煙導致的疾病的人數到2030年將超過800萬。
世界無煙日目的
設立世界無煙日,是對公民進行控制吸煙的一種宣傳教育方式,每年這一天進行"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勸阻吸煙者在當天不吸煙,商店停售煙草制品一天,以便引起全球對煙草流行及其致命影響的重視。
世界無煙日意義
世界無煙日的意義是宣揚不吸煙的理念。而每年皆會有一個中心主題,表示一個在該年在關于煙草和不吸煙方面特別值得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地都會為響應而在當日舉辦不同類型的宣傳活動。
戒煙的益處
煙草幾乎可以損害人體的所有器官,而戒煙則能夠有效阻止或延緩吸煙相關疾病的進展。研究發現,戒煙1年后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大約可減少一半,而且隨著戒煙時間的延長會繼續降低,戒煙15年后,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絕對風險將與從未吸煙者相似;戒煙和防止二手煙暴露是防治COPD的最重要的手段,戒煙是目前證實的能夠有效延緩肺功能進行性下降的唯一辦法;戒煙還可以減少腦卒中、外周血管性疾病、肺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因此,戒煙是治療各種吸煙相關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戒煙還可減少周圍人群尤其是家人和同事二手煙暴露的危害。
各年齡段戒煙均有益處,而且“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無論何時戒煙,戒煙后均可贏得更長的預期壽命。一項對英國男醫生進行的為期50年的前瞻性隨訪隊列研究發現,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平均壽命約減少10年,60、50、40或30歲時戒煙可分別贏得約3、6、9或10年的預期壽命。并且,戒煙后所增加的壽命年數為“健康的生命年數”。與繼續吸煙者相比,戒煙者更少伴有疾病和殘疾。
戒煙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吸煙引起的各種醫療費用及保險成本。有研究表明,2005年我國因吸煙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665.60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損失為861.11億——1205.01億元人民幣,總經濟損失近3000億元人民幣,約占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5%。
此外,吸煙者的戒煙行為還會對家人、朋友、同事起到示范作用,特別是會影響青少年對吸煙的態度。
歷年世界無煙日主題
1988年:要煙草還是要健康,請您選擇
1989年:婦女與煙草
1990年:青少年不要吸煙
1991年:在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煙
1992年:工作場所不吸煙
1993年:衛生部門和衛生工作者反對吸煙
1994年;大眾傳播媒介宣傳反對吸煙
1995年:煙草與經濟
1996年:無煙的文體活動
1997年:聯合國和有關機構反對吸煙
1998年:在無煙草環境中成長
1999年:戒煙。口號是“放棄香煙”
2000年:不要利用文體活動促銷煙草 口號“吸煙有害勿受誘惑”
2001年:清潔空氣,拒吸二手煙
2002年:無煙體育—清潔的比賽
2003年:無煙草影視及時尚行動
2004年:控制吸煙,減少貧困
2005年:衛生工作者與控煙
2006年:煙草吞噬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