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來歷
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于火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征,代表演理想和希望。其始于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布新,讓火永不熄滅。
民間廣泛流傳的起源是“火燒松明樓”的故事。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六詔之一的蒙舍詔首領皮邏閣企圖吞并其他五沼。六月二十四這天,皮邏閣誘召各詔首領到松明樓喝酒,縱火將他們燒死。鄧賧詔主的柏潔夫人早就看穿皮羅閣的野心,勸丈夫不要去,但迫于祭祖和南詔的威力,不得不去。
柏節夫人知道此去兇多吉少,于是將一只鐵釧戴在丈夫的手上,后據此認出了丈夫的遺體。南詔王見柏節夫人貌美聰慧,便逼她為妾。柏節夫人假意答應,但回去將丈夫掩埋后,率眾與圍城的南詔兵浴血奮戰,彈盡糧絕后于六月二十五日投海而死。
火把節起源問題的一個分論則是:“火把節起源的唯一性”問題。在火把節被簡單歸為彝族節以后,一個愚蠢的推論就是:白族火把節源自彝族火把節。這個推論存在的硬傷是彝族內部火把節高度不一致。時間上不一致,地域分布上也不一致。
烏蒙地區的的彝族甚至根本沒有火把節的風俗。所以此推論無法解釋白族火把節在民族內時間內容形式上的高度一致性的特征。有鑒于白族建立的南詔大理國延續500多年對云南的影響,“彝族火把節源自白族”的推論更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
退一步說,考慮到彝族火把節在稱謂,相關傳說,時間,慶祝形式的巨大差異,除了大理州的彝族火把節是源自白族以外,其他地方的彝族火把節很有可能是獨立起源的?;鹞幕谪登枷当眮砻褡逯械膬x式化表達的普遍性完全可以產生不止一次的獨立起源。
火把節的傳說
中國人對于傳說總是非常好奇,因為每一個傳說仿佛都被賦予了傳奇的影子,顯得非常神奇,這就和風水一樣的令人著迷。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火把節傳說。
納西族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起,傳說是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于是派人將人間燒成火海,于是火把節就誕生了。
白族的火把節是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的火把節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起,共三天,傳說斯惹阿比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里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有什么風俗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并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誦經祭火。然后,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后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