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中醫認為,人體經氣猶如潮水,隨著時間推移,在經絡間漲落,每個時辰都有不同的經絡“值班”。若能順應經絡的變化,運用不同的方法,就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據說活過百歲的人都在用呢!
首先我們普及一些基本常識,請看下表:
這張表就是我們身體經絡氣血運行的對應時間,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從這張表開始的。
午夜
23:00—01:00,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是中醫特別強調的“子爵”時間。《黃帝內經》中有“十一臟腑皆本于膽”,就是說人體有十一個臟腑依靠膽經的功能支撐,所以要有充足的高質量睡眠,保證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陋時刻
凌晨1點-3點是肝經當令,平肝養氣是養肝的最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年輕人在這個時候喝酒、看電視,對肝臟的傷害很大。
陰時
03:00-05:00,肺經當令。凌晨3-5點(寅時)人體氣血開始在肺經運行。如果此時出現胸悶、咳嗽、氣喘、鎖骨上窩疼痛、胸悶、小便頻數、肩背、上肢前外側冰冷、麻木酸痛等癥狀,則可能是我們的肺出了問題。此時可以按摩肺經上的少商、列缺穴(少商穴位于拇指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經常按摩少商穴,可以調節肺的功能,促進肺清燥熱)
毛澤東時代
05:00-07:00,大腸經當令,此時應養成排便習慣,起床后先喝一杯溫水,再去衛生間排泄一天積累的廢物,晨起一杯溫水,可稀釋血液,防止血栓形成。
陳時
7點-9點,胃經當令。胃經是氣血旺盛的經絡,此時人體陽氣旺盛,此時食物最容易消化。早餐要吃,早餐以五谷為主,不宜吃肉。消化不好、面色發黃、面額生瘡、嘴唇暗淡、精神不振的人,可以按壓足三里。此時按摩足三里是女性養生美容的最佳養生方法。
時
9點-11點,是脾經當令。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在維持消化功能、將水谷食物轉化為氣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脾經出現問題,就會出現腹脹、便溏、腹瀉、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腹瀉、便秘、身重無力等癥狀。此外,舌根部疼痛劇烈、下肢內側腫脹等都是脾經失調的表現。此時正好可以刺激經上的大都、太白等穴位,可以改善這些不適癥狀。
中午
11:00-13:00,心經當令。心經養生之道是盡量減輕心臟負擔,避免心臟過度興奮。此時可以吃午飯或小憩,一般休息30分鐘即可。茶、咖啡、酒等飲用要適量。
中午
下午1點-15點,是小腸經當令之時,所以最好在下午1點前進食,這樣在小腸最活躍的時候,營養才能充分吸收和分布。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小腸經走肩頸,再從手臂到小指,所以如果肩頸感覺不適,可以按壓小腸經上的前谷穴和后溪穴。
3. 申氏
15:00-17:00,膀胱經當令,此時要多喝水,不要憋尿。如果出現腰痛、后腦勺頭痛、腳后跟痛、尿急、尿頻、夜尿頻等癥狀,可以按壓膀胱經的委中穴、承山穴。
你的時間
17:00-19:00,腎經當令,此時是預防腎病的最佳時節,也是腎虛者補腎的最佳時節。再喝一杯水,按壓涌泉穴、太溪穴、關元穴。涌泉穴位于足底正中線前1/3交點處,即腳趾屈曲時,足底前部凹陷處。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部與跟骨筋之間的凹陷處。
戌時
19:00-21:00,心包經當令,此時應準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用溫水刷牙,用熱水洗腳,右側臥睡。心包經循行于前臂至中指十二時辰養生法,所以如果出現中指麻木、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等癥狀,可以按壓勞宮、內關、曲澤穴。勞宮穴位于手掌心,第二、三掌骨之間,稍向第三掌骨方向,握拳屈指時中指指尖處;內關穴位于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曲澤穴位于人體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處。
嗨時
21:00-23:00是三焦經當令的時間。“亥”在古漢語中意為生命的誕生,所以要想身體有個好的開始,從現在開始就從好的睡眠開始。對于老年人來說,可能會有睡眠困難的情況,但無論用什么方法十二時辰養生法,盡量在晚上11點半之前入睡。
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現今環境污染、食物污染、水污染等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多多關注自身的健康,從“作息規律”做起,盡量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讓身體機能保持在最佳狀態,抵御外界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