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時十二時辰養生法選摘
《黃帝內經 四季養生 十二時辰養生》:養生小貼士 中醫養生觀認為十二時辰養生法,陰是陽的前提,人體只有注重滋養藏陰,也就是養陰,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給人體的生命活動。所以,我們在養生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滋陰養陰,只有這樣十二時辰養生法,生命才能更加健康,更加持久。 四季養生之道: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如今,“人與自然”的話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有人認為人主宰著世界,可以與自然抗衡,也有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能順應自然。其實,客觀上講,人對自然并不是無能為力的。從養生的角度來說,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五臟真氣充足,營衛通暢(指身體內外氣血運行順暢),抗病能力強,則正氣在內,邪不能擾,人就平安健康。所以,四時養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內養正氣,外慎邪氣”。“養正氣”是養生之本。任何養生法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養正氣。養正氣,就是要養好人體的精氣神。人體的氣養好了,精氣神自然就養好了,人體臟腑氣血的功能也就有保障了,也就是“五臟通暢,人就平安和諧”。在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這樣一段對話的記載:黃帝問養生專家岐伯:“為什么我們的祖先能活到百歲,身體還很健康,而現在的人不到六十歲就未老先衰呢?”岐伯說:“古人懂得避開四時不正之氣,以寧心安神,排除雜念。
這樣,你自身的正能量調和好了,就不會生病了。 ”黃帝覺得很有道理,便開始按照岐伯的方法修行。黃帝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克制自己,排除不切實際的欲望,盡量使自己的情緒穩定。由于他精神集中,所以雖然勞作,卻不覺得疲勞。由于他在物質方面沒有奢望,所以他的心情總是很好。吃飯的時候,他什么也不嫌棄,衣服好壞他都很高興。他喜歡和百姓一起玩樂。他雖然是國家的領袖,但他恪盡職守,造福百姓,從不認為自己高貴。由于黃帝心靜如水,又堅持不懈,不懈怠,所以不受外界干擾,始終保持著“天真精神”,這應該是他長壽的秘訣。“慎外邪氣”就是對一切能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保持警惕,主要從及早治療疾病、生活節制等方面來調理養生。中醫認為,邪氣一入人體,即被破壞,若邪氣侵襲到人體表層,則應立即治療。“不閉九竅,則營衛和”,邪氣不由表入體,病情不至于加重,損傷正氣,這是養生祛病延年的妙方。慎防外邪的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要注意節制,忌“貪”字。比如:作息規律,按時起床、按時躺臥,絕不偷懶,每天鍛煉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要舒適,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增減衣物,但不要因為天氣冷就穿得太暖,也不要因為天氣熱就穿得太少;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五味適度,五谷搭配,根據四時的變化來調整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和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要注意陶冶情操,心平氣和、開朗待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態好,自然可以改善身體狀況,減少甚至避免身體患病的可能。
健康提示 五行(木、火、土、金、水)分布于自然界,化生萬物。人體也遵循五行化生的正常規律,因而具有五臟的生理功能。此外,人要依靠大自然提供的物質才能生存。因此,人與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自然與人的關系猶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利有弊。“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循其根。”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一個規律:歷代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發生重大矛盾而外化時,往往是在春夏季節人心最易動的時期,也就是三月、四月、五月、六月。因此,明智的統治者都盡量在春夏之交緩和矛盾。黃帝認為,春夏時節,要“生而不殺,欲而不奪,賞而不罰”。其實,治國安民的大業,也與養生之道相聯系。《素問》中說:“四時陰陽,萬物之本也。故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其本,以隨萬物興衰,生生不息。逆其本,則斷其本,滅其真性。”意思是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陰陽的變化,是自然界萬物生命演化過程中生生不息、生長收斂、貯藏的根本需要。深諳養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夠掌握自然界變化規律,并能適應這種變化規律的人,就會適時地在春夏養陽,以滿足生長的需要,在秋冬養陰,以滿足儲藏的需要。這樣,就順應了自然界中自然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和萬物一樣,在生發、生長、蘊藏、儲藏的過程中,正常地運動、發育。
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傷害元氣,破壞人體的真精,有損于身體健康。你可能會有疑問:春夏季節天氣漸熱,為什么要養陽?那不是更熱嗎?秋冬季節天氣漸冷,為什么要養陰?那不是更冷嗎?春夏季節氣候漸暖,自然界溫熱,就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當人感覺到熱難耐的時候,一方面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的功能,也就是消耗大量的陽氣,來降低自身的溫度來抵御炎熱,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天氣炎熱出汗,也會消耗大量的陽氣。汗雖然是由津液化生,性質為陰,但是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津液,所以汗的形成也與陽氣有關。秋冬季節,氣候轉冷,逐漸轉涼。自然界的寒冷也會影響人體。人感到寒冷,一是人體的自我調節機制會利用自身的功能,調動大量的陽氣,使自身溫度升高,以抵抗嚴寒,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二是秋冬季節,陽氣藏于體內,中焦脾胃燥熱,陰液易損傷。所以,春夏陽氣內虛,秋冬陰氣內虛。在養生保健上,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清代名醫張志聰所說:“春夏陽氣外盛內弱,宜養陽;秋冬陰氣外盛內弱,宜養陰”。總之,主要是因為陽氣容易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