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正在積聚夏天的色彩,樹葉隨著秋天的聲音而移動。”不知不覺,三個夏天就過去了,秋天也到了。盡管熱浪尚未停止,夏日空氣熱氣騰騰,但秋天已經到了家門口。
秋天悄然來臨,但秋天的魅力卻是實實在在的。不經意間,微風拂面帶來一絲涼意,濃濃的綠蔭染上些許金黃,蟬聲訴說著未完的喧囂,提醒著人們夏天的熱情即將結束。秋天的畫卷正在慢慢展開,收獲的季節即將到來。
立秋還沒入秋,還不能休息防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每年公歷8月7日至9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進入立秋。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的日子。 “立”是開始,“秋”是莊稼成熟的意思。立秋之后,寒熱交替,陰陽交替,萬物開始生長,陽氣下沉。趨同,從繁盛到成熟。
“夏季的炎熱和壓抑尚未消退,但涼爽已經開始了。”立秋,預示著夏季的結束和涼爽天氣的到來,秋天的到來。不過,這只是天文意義上的立秋,并不是氣象意義上的立秋。從氣象上來說,當某個地方的日平均氣溫連續五天穩定在22攝氏度以下時,就被認為是秋季。立秋仍處于“三伏”時期。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依然較高,有“秋虎”之稱。因此,有人說立秋只是一個“意向”,真正進入秋天還需要一段時間。俗話說“立秋了,暑氣難散”。
“梧桐葉預示著秋天,稻田預示著豐收。”對于農民來說,立秋意味著豐收在望。立秋前后,由于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從南到北,中稻開花坐果,大豆坐莢,玉米穗吐絲,棉花坐桃,紅薯迅速膨大,各種春夏播作物逐漸進入成熟期。
立秋也是播種許多農作物的好時機。 “立秋種晚糧”,晚稻可移栽到田里; “先種芝麻,后種豆豆,立秋后種晚谷”,立秋后仍可播種晚谷;綠豆、大白菜、大蔥、芋頭等農作物也可在立秋前后種植。
古人把立秋分為三時:一時涼風至,二時白露落,三時蟬鳴。初秋,早晚的風開始帶著些許涼意;由于晝夜溫差擴大,清晨開始出現白霧;樹上的蟬鳴聲不斷,仿佛在宣告炎熱的消退。立秋后,雖然暑氣一時還不會散去,但大自然卻悄然發生了變化,部分地區逐漸進入了中午炎熱、早晚涼爽的階段。每逢下雨降溫,涼爽就更加強烈,故有“逢秋雨來,寒來襲”之說。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過渡節氣。是陽氣漸衰、陰氣漸盛的時期,逐漸由陽盛轉為陰盛。也是人體新陳代謝陽減陰盛的過渡期。因此,秋季養生就是養生。 “減”的原則是滋陰抑陽。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肝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曉玲表示,立秋不僅延續了夏季的“熱”,也有秋季的“燥”,所以要注意防暑,還要學會潤肺養肺。
涂秋膘還早,潤肺除秋燥
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立秋、立春、立夏、立冬合稱“四立”,是古代“四時八節”之一。
立春有“咬春”,立秋有“啃秋”。許多地方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哈密瓜,稱為“秋秋”。清代張燾在《金門雜記·歲月風俗》中寫道:“立秋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立秋時節,暑氣尚未散去,吃一口西瓜等水果,不僅能消暑,還能解暑。心情也會變得愉快、舒暢。一種說法是,“啃秋”表達了人們“啃去暑氣,迎爽秋”的美好愿望;另一種說法是,立秋前后吃西瓜“啃秋”,可以預防秋痱子。 “不過,民間有‘秋瓜傷胃’的說法,立秋后,應逐漸減少西瓜等水果的食用量,尤其是脾胃虛弱的人,避免吃壞東西。”胃。”李曉玲說,立秋之后,人體的陽氣逐漸逐漸減少。但西瓜、冬瓜、黃瓜等瓜果性味偏寒濕。如果食用過量,很容易損傷脾陽,引發胃腸道疾病。
立秋這天,民間流行用吊秤稱體重,并與立夏時的體重進行比較,以測試夏天是否胖或瘦。炎熱的夏季,人們常常食欲不佳,飲食清淡簡單。一段時間后,他們的體重往往會減輕。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人們吃肉來彌補夏季體力的損失,稱為“秋膘”。清代《京都風俗》記載:“立秋,食亦豐,謂之‘秋膘’”。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看,立秋時‘秋后胖’還為時過早。”李曉玲說,立秋時節天氣依然炎熱,暑熱之邪很容易損傷正氣,導致人體胃腸功能虛弱,此時吃太多肉會加重胃病。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黃帝內經》指出:“肺主秋……肺收斂,食酸則快納,用酸補之,解辛。”因此,立秋飲食應遵循‘減辛增酸’的原則。”李曉玲簡介:酸性食物能收斂肺氣,辛辣食物能宣泄肺氣。因此,應多吃酸性食物,如山楂、橄欖、葡萄、蘋果、柚子、石榴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蒜、韭菜等。 、胡椒等,保護肺氣。同時,秋季正值干燥季節。立秋時節,盛夏余熱尚未散去。屬“溫燥”,易消耗津液。建議通過飲食滋陰潤肺,生津潤燥。可以適當吃百合、蓮藕、銀耳等食物,益胃生津,行陰氣,潤肺化蓋。另外,一些油炸食品、刺激性、辛辣、熱性食物等應盡量少吃,防止燥氣加重肺部,引發呼吸道疾病,避免濕熱之氣在體內積聚。
賞秋陽慶豐收,早睡防秋疲勞
立秋前后,隨著瓜果蔬菜逐漸成熟,農民開始將當季成熟的農作物曬干,稱為“秋曬”。其實,秋季日光浴并不僅限于立秋。每年農歷6月6日開始,立秋后逐漸達到高潮。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區,由于地形復雜,村莊里平地很少。農民利用房屋的前后以及自家的窗臺和屋頂來晾曬或懸掛水果和蔬菜。隨著時間的推移秋天養生,它已經演變成一種傳統的農業習俗。每年立秋時節,這些地區還要舉辦“秋陽節”。秋陽節期間,金黃的玉米、紅紅的辣椒、翠綠的油茶果……五顏六色的果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在江西婺源篁嶺古村,秋季日光浴已成為農民慶祝豐收的“盛典”。 “秋日黃嶺日光浴”被譽為“最美的中國符號”之一。展示人間辛勤勞動的果實,與每一個路過的人分享收獲的喜悅,是農民的幸福,也是這個金秋時節最美的風景。
“立秋正值三伏天,也是夏季向秋季的過渡期。人體陽氣外浮,身體處于虛寒狀態。寒濕之邪如空調和冷飲很容易侵入人體秋天養生,引起感冒、腹瀉、腹痛等不適。”李曉玲介紹,這個時候可以艾灸風池、大椎穴預防感冒,艾灸天樞、足三里穴可以調理腸胃。偏陽虛、寒濕體質的人,應趁三伏天的陽氣,采用艾灸養陽祛濕,增強體質。
深秋過后,人們常常感到困倦、疲倦、精神不振,稱為“秋倦”。李曉玲表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夏季氣溫高、濕度大,人體出汗多、消耗多,容易出現睡眠不足的情況。秋涼時期,人體進入進補休息階段,容易感到疲勞。這個時候要注意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說,秋天要“早睡早起,與雞相和諧”。進入立秋后,夜晚變長,白天變短,應增加晚上的睡眠時間。早睡可以滋陰斂陽,早起可以調肺氣,符合秋季養陰潤肺的養生之道。同時,還可以通過鍛煉增強身體的適應能力,適應氣候變化。
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正是鍛煉身體的好時節。李曉玲介紹,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量應從小到大逐漸進行。運動后以感覺舒適為宜。可以選擇太極、瑜伽、八段錦、五禽戲等;不建議選擇運動量。進行劇烈運動,避免運動后出汗過多,以免讓邪氣有機可乘。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更要注意適度運動。
“四季皆歡樂,最美時節新秋。”夏天和炎熱漸漸離我們越來越遠,世界也越來越廣闊。我們在春天播下的希望,到了秋天就會結出豐碩的果實。讓我們一起迎接金秋,期盼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