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我國古代,習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來表示四季的開始的。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那么,大家知道春分后就暖和了嗎?春分過后天氣就暖和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分后就暖和了嗎
不是就暖和了。春分過后冷不冷要看地區,有地方春暖花開,有的會有倒春寒。
春分時節各地當日平均氣溫一般是10~12℃以下(各個地區標準不很一致),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氣溫華南北部多為13℃至15℃,華南南部多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區已經雪融冰消,旬平均氣溫約5℃至10℃。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有著3000年的歷史。
初春時節,當氣溫回升比較快,之后又出現一段時間氣溫持續偏低,這種天氣現象人們稱作倒春寒。
春分過后需要注意:
初春到來,氣溫回升,卻也乍暖還寒,氣候多變,這個回升是一個漸變過程,氣溫忽高忽低,人們常常不能預測到這種變化,氣溫回升即添衣,而氣溫忽降,衣服還未加上,這樣易使陽氣受遏,妨礙肝的疏泄,影響健康;
亦易患上感冒、支氣管炎等疾病,因此,要順應氣候適度春捂,遵循“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人的陽氣根于腎,春季隨著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生發,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癥狀。
因此初春時節,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春分養生知識
1、春分養生應起居有常
日常生活中應當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使生活節奏隨著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利用生機盎然的好時機,多做戶外活動,放松身心。
2、春分養生應調理情緒
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于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且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癥,是疾病的多發時間,所以要避免情緒波動,調理情緒頗為重要。
3、春分養生可進行中醫調理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春應于肝、夏應于心、長夏應于脾、秋應于肺、冬應于腎。春季是肝病的高發季節,養生重在養肝,協調肝的陰陽平衡。適當選用一些中草藥煎服也是很有效的辦法,可選擇應用一些養肝、疏肝、清熱的中草藥,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4、春分養生飲食習慣要改變
春天養肝,宜多吃辛溫發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蔥、姜、韭菜、蝦仁等有利陽氣生發的食物來調味;還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梨、桂圓、銀耳、蘿卜等。麻辣火鍋要少吃,羊肉、狗肉以及過于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至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