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各地的習俗都是要去祖先墳前掃墓、添新土,表示對祖先的哀思。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孝道。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孝道。“萬事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等古訓,說明傳統孝文化早就把孝敬長輩放在優先的位置。所以寧波人一直遵循著這一說法,清明掃墓都是寄托對先人的哀思和表達自己的孝心。讓我們一起走進寧波文化吧。
寧波清明習俗清明為祭祀之日,前后3天。寧波舊時清明節,有將楊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門戶上的習俗。婦女還將柳枝插在鬃發上,小孩要戴柳枝編的帽子,寓“思青(親)”之意,說是“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頭”。另外,柳條生命力很強,插土即活。過了清明節,人們還會把小孩子頭上戴著的柳條插到小河邊或門前屋外的地里去,寄托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
寧波老話說:“三月清明烏筍香,家家爭說上墳忙。”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哪怕是海內外游子,清明時節都會趕回故里上墳祭祖。一般清明祭祖分三種,有墓祭、家祭和祠祭。普通人家也有輪流上墳的,但祭祀沒有如此講究。祭物則不外乎白斬鵝肉、毛筍煮肉和小炒之類。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備好,上墳時,只需再燒一點飯。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孝道。“萬事孝為先”、“父母在不遠游”等古訓,說明傳統孝文化早就把孝敬長輩放在優先的位置。清明節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古往今來,寧波人清明掃墓,都是寄托對先人親人的哀思,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和敬意。
清明節的麻糍,要求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飯外,有祠堂田(亦稱太公田)的大族還有祠祭,由各房輪值,當辦者按菜譜置菜請族人,稱吃清明羹飯。主菜要過秤,若未辦到要在空碗內放上相等價值的錢,還按人分碗或分豬肉。
清明節當天,除了掃墓,還有就是踏春。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游,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放風箏: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于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系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后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游娛樂活動。
蹴鞠: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并列于兵書。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