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茶道
茶葉
茶以新為貴,優質茶葉是茶道的基本條件之一。 閩南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它是介于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外形色澤青褐,故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后,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烏龍茶經沖泡后,口味醇厚。閩南人多愛選擇安溪的“鐵觀音”。
茶水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 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明代許次經在《茶疏》中說:“精茗,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
茶具
閩南人飲烏龍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其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 顯有藝術欣賞價值。
火候與湯候
茶道講究火候與湯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時間的長短與湯候有關。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有水有茶,不可以無火。非無火也,失所宜也。”是說品茗,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閩南的品茶行家燒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燒沸,謂之嫩;水開過頭,謂之老。用沒有燒開的水泡茶,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不能盡數浸出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茶湯不鮮美。水燒過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氣體不斷排出二氣化碳,同樣地茶湯缺乏鮮爽味。若用回燒的開水泡茶,茶湯會有“熟湯味”。燒水過長,水分蒸發過多,開水中的鹽類物質含量相對增加,特別是亞硝酸鹽的含量的相對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閩南人“水老不泡茶”。泡菜時間不宜過長,以3一5分鐘最適宜,泡得過長,茶湯內的多酚類會增加,帶有苦澀味。所以,閩南人泡茶,有“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之說。其實,沖泡烏龍茶兩泡便棄之真有點可借,一般可沖泡三四次。
環境
茶道講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彥曾說:“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道,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這敘述的是古代文人騷士追求的清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