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行當分生、旦、凈、丑四大類。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類,后來多為老生行領班,也兼演末行的戲,自然生行和末行合并,逐漸取消了末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老生:老生又叫須生、胡子生、正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老生一般分文武兩種,從表演側重點來劃分,可分為:唱工老生(也叫安工老生),做工老生,王帽老生、靠把老生和武老生。
紅生是指在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涂成臉譜的老生,在表演上自成風格。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等角色。
小生:小生就是比較年輕的男性角色,扮相一般比較清秀、英俊,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兩大類。細分為雉尾生、扇子生、窮生等。
武生:擅長武藝的角色。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大類。
娃娃生:專門扮演兒童的一類角色。
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青衣、花旦、花衫、武旦、老旦等類別。
青衣:也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大家閨秀。年齡由青年到中年。青衣在表演上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穩重。因其扮演的主要角色如王寶釧、羅敷等多穿青衣(黑褶子),故爾稱青衣。
花旦:多扮演年輕活潑靈巧的女性,如《紅娘》中的丫鬟紅娘;《花田錯》的丫鬟春蘭;《拾玉鐲》的少女孫玉姣等,多為小家碧玉。與青衣的莊重矜持相反,動作輕快,重念白和身段,多穿裙襖或褲子襖加飯單、四喜帶等。
花衫:由王瑤卿創立。將青衣沉穩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伶俐的表演,及武旦的武打、工架等等各種不同行當的表演融在一個角色的身上,以表現復雜的人物個性,是唱、念、做、打并重的行當。如《十三妹》的何玉鳳既要有花旦的念白,又有武旦的武打和趟馬動作工架;如《昭君出塞》的昭君既要有青衣的唱,又要有刀馬旦的舞;穆桂英這一角色有時如青衣重唱,有時如花旦重念白,有時開打如刀馬旦,因此需要兼容并蓄。
武旦·刀馬旦:武旦是表演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分短打武旦和長靠武旦。長靠武旦穿靠,頂盔貫甲,一般都是騎馬的將軍或統帥,亦稱刀馬旦,如劉金定、梁紅玉、扈三娘。武旦多穿打衣打褲,如《武松打店》的孫二娘;《盜庫銀》的青蛇等女妖。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如《甘露寺》的吳國太;《楊家將》戲中的佘太君。
彩旦:俗稱丑婆子。以丑角應工,表演、化妝很夸張,是以滑稽、詼諧的表演為主,如《鐵弓緣》的陳母;《拾玉鐲》中的劉媒婆。
凈行:俗稱大花臉。分正凈、副凈和武凈三大類。
正凈也叫大面。以唱工為主,又叫銅錘花臉,如《二進宮》的徐延昭和《鍘美案》的包拯。
副凈亦稱架子花臉。原以工架、念白、表演為主,自郝壽臣主張“架子花臉銅錘唱”后,形成了架子花臉的獨特唱法,如《野豬林》中的魯智深;《鬧江州》的李逵。
武凈:又叫武二花,或摔打花臉。只重武打不重唱念,如《收關勝》的關勝;《通天犀》的徐世英。不過在《竹林記》中的余洪上武打、摔跌和唱工并重的。
丑行:叫做小花臉,或三花臉。分文武兩大類。一般丑角都用水白粉在鼻梁上畫一“豆腐塊”,方巾丑的蔣干呈四方形,皂衣丑的店小二呈桃形,武丑的朱光祖呈棗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