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育兒包含大量滿族習俗。老北京皆知“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是眾“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論旗漢)在家里供奉著這位娘娘。無子者供之,是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這位“娘娘”原籍關外,是滿人進關時帶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滿族薩瑪信仰中的“保嬰之神”。原稱mama是滿語,意思是“奶奶”,即祖母,進關后依漢俗而改稱為“娘娘”,可能是漢俗稱女神為“娘娘”吧。依北京舊俗,生子滿三天必須“洗三∵。老北京開玩笑說“人有兩個三,先洗三,后接三”。自從洗三那天開始,老北京的育兒中是滿漢舍璧的混合習俗。
先說“掛線”。洗三之日可以掛線,彌月(滿月)之日也可以掛線。自姥娘家始(滿族稱外祖母為姥娘。(紅樓夢》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稱是華北漢族的稱法),親戚皆可掛線,當然本家長輩也可給孩子掛線。桂線就是用藍白二色棉線掛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論旗漢皆有此舉。“線”實際上來自滿族習俗。滿族薩瑪信仰有“背燈換索”、“柳樹枝求福”請祭。“線”就是由“索”演變而來的。依滿族舊俗,為了孩子健康,用藍白二色線和碎布條捻成“索”,掛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媽媽”(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并用柳樹枝與神板相連。祭畢,將“索”從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媽媽口袋”里,掛在西墻神板下面。這是純滿族舊俗,來自其久遠先世。滿人入關將此俗帶人北京,成了老北京習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給孩子沐浴,這時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親友來賀時,將銅錢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這是漢族的古老習俗,但后來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沒有不添盆的。掛線和添盆說明北京育兒是滿漢合壁。
滿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薩瑪信仰。滿人入關日久,至清中后期,滿人從漢人學得與信佛有關的一些舉動。依漢族古老習俗,最好將不好養活的孩子送到廟里,拜和尚為師。這個孩子雖仍養在家里,但認為是已經出家為僧,稱為“記名和尚”。家長每年送給廟里一些錢以為謝禮。認為這樣一來,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災八難”不侵害出家人,不好養活的孩子就逃脫了災難。人們開玩笑稱這樣的孩子為“小和尚”。還有的記名和尚由其和尚師傅賜以法名,就更帶佛教色彩了。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至于婚配之年,必須“還俗”后始可議婚。怎樣還俗昵?原來有一番儀式。孩子成年后,家長與老和尚商議要當,訂出日期。到這一天,家長帶孩子到廟里,先拜佛,然后拜和尚師傅。事先己在殿門口擺下一條板凳。禮拜完畢,老和尚手執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見有一條板凳攔路,孩子從凳上一躍而過,跑出廟外,儀式完成。這個儀式稱為“跳墻”,這個孩子叫做“跳墻的和尚”。一跳了墻,就由僧返俗9就是還俗。還俗后即是俗人,就可以議婚了。這是純漢族習俗。到清代后期,滿族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所以不少到廟里記名的,后來跳墻還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連王公宗室家也有這樣的。
“抓周”是汊族的古老傳統,滿族原無此俗。滿族原來的習俗是生男孩在門口掛弓箭,并無周歲抓物的舉動。清代末期,滿人家也效漢俗而行,也抓周,但與漢族稍有區別。滿族男孩抓周時,備有小弓小箭,還有小刀之類,總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獵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