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七夕節(jié)古人一般吃什么
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云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zhàn)停尤舛〕词欤[、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面條抓到碗里,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雞
為了表達(dá)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dú)⒁恢浑u,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yuǎn)不分開。
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古代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后,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dú)特的風(fēng)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燜鍋里蒸出來,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干用油煎出來,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其他七夕食俗
在民間,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還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shè)湯餅。唐朝的節(jié)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jìn)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jié),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jù)說有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藥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diào)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shí)、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shí)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食用。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七夕節(jié)民間習(xí)俗吃巧果。巧果又稱作“乞巧果子”,花樣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制作方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后和人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晾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shè)湯餅。
唐朝的節(jié)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jìn)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jié),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嘗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