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唐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國泰民安,人們也有很多的空閑時間和金錢來舉辦各種活動。而中秋節正好是秋高氣爽,農活空閑的時候,所以在唐朝這個節日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帝皇群臣也希望這個以這個節日來表示他們的功績。又有唐朝詩人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曾寫:“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則蟾魄圓。”在時間上取中,符合咱們的中庸之道;天氣上冷熱相宜,月相又圓,所以八月十五賞月便成為一種風俗。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后來明清時期也繼承了這個節日的風俗,而且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并有猜燈謎,看花燈等活動。
中秋節的三大傳說
一、嫦娥奔月: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青年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連續射下了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據說王母為獎勵后羿射日,賜給他一粒不死藥。并告訴他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此藥交給嫦娥珍藏。心懷鬼胎的蓬蒙乘后羿出獵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隨即身子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來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二、玉兔搗藥:據說嫦娥身體變輕,在服下不死藥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壓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喂養的白兔。白兔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三、吳剛伐桂: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后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 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中秋節各地的風俗習慣
中國地域博大,東西南北四方風俗迥異,關于中秋節各地的習俗,也是各有千秋。在福建浦城中秋節的這一天,女子務必要穿行南浦橋,這樣能夠為自己祈福,身體健康長壽。在建寧,中秋節這一天的夜晚,已經結婚的女子需要掛燈,向月宮求子。
而在廣東潮汕,中秋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需要拜月,夜幕將至,皓月當空,每家每戶的婦女需要設案當,在桌子上擺滿佳肴作為祭禮,誠懇的祈禱今后能夠平安喜樂。
河北省的人將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我們從這里能夠看到,這里的人將中秋節看得分外重要。在中國歷史上,中秋節處于豐收時期,在古代,對于以農為本的百姓來說,中秋節更是分外重要,而河北省部分地區的人正是沿襲了這種習俗。他們認為,在中秋節下雨是十分不吉利的,因此在中秋節這一天,他們經常會祈禱,千萬不可下雨。
在江南地區,自古以來,風流雅士多出自于此。在中秋節這一天,人們喜歡結伴登樓賞月。在明朝初期,南京甚至建立了許多賞月的樓宇,比方說望月樓以及朝月樓,都用來供文人雅士或者平民百姓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