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為什么會根據公立來確定日期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根據公立來確定日期,這和二十四節氣相關。
清明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一般在春分后的15天就是清明。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跟赤道的角度來定的,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因此清明在農歷上沒有固定日期,一般在陽歷4月4日至6日之間的某一天。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
關于現代清明節的來歷,一般認為是由古代的寒食與清明匯合而成的,前者是有著古老歷史的禁火與寒食的節日,后者本是重要的農業節氣,兩者之間毫不相干,而且與敬祖也都沒有什么聯系。到了唐宋時期,清明節才逐漸發展且正式成為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節日,并最終取代了寒食節。二節合一、主題轉移反映出古代節日習俗的存亡興替和演變發展。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荊楚歲時記》說:“冬至后一百五十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禁火寒食習俗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食物匱乏階段,是一種遠古生活的遺風。
后來,寒食節與一個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掛上了鉤: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浪在外即將餓死之時,其隨從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給公子吃,鼓舞公子戰勝困難,日后重整國家。重耳當上國君(晉文公)后,遍封當時流亡之臣,惟獨落下介子推。
文公記起去請介子推時,聽說他已背負老母躲進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怎么也找不到。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逼他出來。未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不見介子推出來。火熄后才發現介子推和老母皆已被燒死。
文公追恨之余,規定每年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都要嚴禁煙火,吃冷食物.這就是禁火寒食的由來,后稱“寒食節”。而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也受到了人們普遍的尊敬與仰慕。
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期非常接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兩個節日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到了唐代,玄宗下詔允許官員寒食掃墓,此后的幾個皇帝接連頒詔準許官員請假上墳。五代時皇帝親自在寒食時上墳。自此二節開始合一,主題轉為敬祖祭祖。元明以后,掃墓之風遍及全國,清明節因此得鬼節之名。
清明節傳統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掃墓的通常流程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
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也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供—敬酒—拜祭—放炮—徹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