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回娘家有什么說法嗎 正月十六回娘家好不好
在古時,已出嫁的婦女是不可以隨便回娘家的,因為擅自會娘家的話會被丈夫休掉。而且正月十五是一個非常團圓的日子,在這天是不可以回娘家的,但是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是可以會娘家看望父母的。
回娘家要注意什么?
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正月十六宜什么?
1、正月十六走百靈
這在魯西南一帶很盛行。年味已遠,早春來臨。“走出門庭,心靈手靈”,在濟寧地區,早年她們多到孔廟、孟廟、曾廟去燒香許愿,母親們祝愿兒女成龍成鳳、心靈手巧。更有人在這一天進行走親訪友,相互交流了。
2、正月十六跑百病
中原地區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傳說和傳統習慣,形式大抵和走百靈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說正月十六這一天,吃過早飯,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大門掛鎖,全家出動,到四處去“跑百病”。據人們講:經過正月十六這一游,就會使“百病”在舒心暢快的短距離旅游過程中,全部“遺”在路上,“遺”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沒病沒災的會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災的正好“遺”掉,逢兇化吉,時來運轉!因此,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個禁忌,許多地方人們都可以去,就是不能專門去串親訪友,到別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貿然去了,人家會認為你會將自己身上的災病“遺”在他們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這種犯忌諱的事還是盡量不要干的好!
正月十六晚上,孩子們抓住最后的機會玩燈,他們以燈打燈,把燈碰碎、燒掉,不僅不惱怒,反而是無比開心,燈籠一著,吉利來到,預示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3、正月十六舞旗花
舞旗花的準備工作須提前幾天進行,到墳林山坡拾掃柏顆,尋找來廢鍋用石臼搗碎,選街面中央刨凍土、修地臼。做這幾樣很辛苦費力,此外,還要準備好麥秸、鋸末、旗桿、拴羊的鐵索和鑿好眼的廢鐵桶。
4、正月十六爬城頭
是從明代興起的南京地區獨特的民俗活動,流行著“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說法。現在,隨著臺城、石頭城、中華門、中山門、漢中門等段城墻陸續修復和向市民開放,這一活動又得以延續。
5、正月十六送牛樁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習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愿以償。所以,當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6、正月十六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墻上和窗戶上。
7、正月十六逛廟會
蓬萊當地舊傳,陰歷十六為海神天后的生日,當地百姓當作節日慶祝。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往蓬萊閣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簽許愿,捐香火錢,香火甚盛。當地百姓紛紛組織戲班、秧歌隊到天后宮對面的戲樓、廣場上給娘娘唱戲,獻演俚俗戲劇和大秧歌。人們給娘娘進香后,多與親朋好友在天后宮前看戲看秧歌,趁興游覽蓬萊閣及其附近名勝,在閣下廣場購買個人喜愛的小商品,直至盡興而還,這一習俗沿襲至今。屆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稱為“廟會”。
實際上,逛廟會已在全國普及開了,也已不局限在正月十六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