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吃什么 上巳節傳統食物有哪些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福建同安人的傳統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后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甜酒發糕
自古以來,廣西的壯族人就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不變。廣西有些人過清明,也有些人過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祭祀點心是甜酒發糕。而廣西壯族人在三月三上山掃墓的時候,不僅要拿甜酒發糕作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據說可沾染福氣。
小蒜粑
在安徽太湖縣畈區,每年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有吃小蒜粑的習俗。小蒜粑主要由小蒜、臘肉和大米粉制成。據說在很久之前農歷三月三是中國的鬼節之一,這一天傍晚,野鬼出來游蕩。小蒜味辛性溫,吃小蒜粑能散寒殺蟲、驅逐鬼魔。
薺菜煮雞蛋
在湖南地區有著三月初三,薺菜煮雞蛋的習俗。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而薺菜的諧音是“聚財”。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薺菜煮雞蛋不僅可能祛風濕、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因此,民間有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民諺。
五色糯米飯
每年農歷三月三或清明節,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蒸五色糯米飯過節。五色糯米飯,因呈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而得名。壯族人把五色糯米飯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豐登”的象征,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絕佳美食,也是用來祭掃先祖的供品之一。
蒿子粑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長江以南一帶漢族民間傳統風俗。據傳,“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愿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據說,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進山勞作,出門辦事,就不會遭遇蛇咬傷,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上巳節的習俗
1、祓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后,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并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于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癥。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云南初春流傳的洗腳大會,就是古代祓禊的遺風。
2、曲水流觴
在上巳節中還有臨水浮卵、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三種活動。在上述三種水上活動中,以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水上浮棗和曲水流觴則是由臨水浮卵演變來的。不過,這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孕育巫術。曲水流觴和臨水飲宴則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3、會男女
在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種節日中的野合,由來已久,本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野合群婚,后來也有殘存,如廣西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男女野合圖。后來的記載也多見此俗。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會男女的風俗,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拋繡球等等。踏青也是此類遺風。江蘇武進地區在初三游南山,民謠曰:“三月三,穿件單布衫;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