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節為什么吃羊肉
1、因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
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有益健康。由于有效果,所以這個習俗得以保存,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2、有的地方過去也有夏天吃羊膏的習慣
取14或12只羊洗凈,放鑊內,加蘿卜、生姜、黃酒及水,煮熟。去蘿卜、生姜,剔除羊骨后,再放回鑊內,加冰糖、水,將羊肉煮爛。
取出,俟冷,切成小塊,即是羊膏。每日吃一兩塊或多些,可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把羊膏放在暑天吃,便有了大暑吃羊肉的由頭,也有了大暑吃羊肉燒酒這一招。
于是也就有了羊肉節,有了伏羊節。
3、暑日喝點羊肉湯能開胃護胃,增進食欲,特別是婦女產后食之更能起到補體作用。
過去每到暑期,人們有互贈羊肉的習俗。
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l、B2和鈣、磷、鐵等。
其性溫中散寒,化滯,健腺益氣,溫補腎陽。
而羊肉湯又不像雞湯那樣大熱,羊肉湯溫補,所以說體虛的人喝羊肉湯對身體是非常好的。
入伏吃羊肉的好處:
首先,羊在經過春冬兩季的滋養,膘肥肉嫩,其肉燉出的湯味醇,膳味小。所以有六月的羊肉賽人參的說法。
其二,三伏天,人們體內積存積熱,在夏天入伏后吃羊肉,據說可以清洗腸胃、消暑去濕。
夏天,人們生吃蔬菜瓜果的機會較多,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喝冷飲、冰啤容易使胃寒,而羊肉可以暖胃生津、保護胃腸,驅散體內的積熱。
第三,中醫有冬病夏治一說,伏天吃羊肉,至冬身體強壯,尤能御寒,可以預防一切由寒邪誘發的疾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第四,伏天炎熱,是治療冬天因寒而出現的腰膝冷痛、腹部冷痛、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哮喘、老慢支等病癥的良好時期,對減輕或治愈疾病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第五,伏天吃羊肉可以使人體大量排汗,逼出體內陰寒毒邪,進而達到“夏季進補,儲備冬天耐寒能力”的效果。
伏羊節的起源:
伏羊節是在具有彭祖文化內涵的徐州民間食俗的基礎上總結創制的節慶。彭祖時代,徐州地區普遍有食羊之習俗,彭祖創造的“羊方藏魚”正是那個時代羊菜烹飪技藝的升華。 [8]據《漢書》記載,皇帝“伏日,詔賜從官肉”。當時的“官肉”即為“三牲”之首的羊肉,伏天皇帝與從臣們共享羊肉已是確信無疑了。不惟宮中吃伏羊,《漢書》中亦有“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的記載。
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從漢字構造看,從“羊大為美”的審美判斷,到“魚羊為鮮”的美食追求,再到“食羊為養”的養生理念,無不隱含著先人對羊肉美食的追求和羊肉烹飪的感悟。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邇的,當數蕭縣,蕭縣連同徐州地區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由于蕭縣古屬徐州轄縣,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蕭縣有許多在徐州開的飯店,也是后來節日能夠迅速在徐州展開,并傳播的原因。蕭縣羊肉享有盛名已達300余年。蕭縣羊肉飯店有5000余家,飯店選用的多為3至6個月的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蕭縣白山羊,肉質鮮嫩異常。蕭縣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