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燒包袱的寫法 寒衣節燒包袱書寫格式
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豎排,寫給祖人的格式,依次寫“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孫XX曾孫XX玄孫XX祀”。
如果死者的兒子活著,寫包袱時稱呼、落款以兒子為主。即:依次寫“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考XX公XX老大人收”、“男XX率孫XX曾孫XX玄孫XX祀”。包袱的背面寫上“封”字。如若不能到墳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幾個給“力夫”,包袱正面寫“力夫”二字即可。
包袱的反面都只寫一個字:“封”,草體,壓著折紙的縫寫,代表封口,在郵寄的路上不要讓別人拿了去。有說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寫“封”字,還要寫上亡故的地點,詳細程度類似郵遞,但無須具體門牌。
燒包袱的稱謂
例如給故去的父親寫包袱:
寒衣寄錢
故顯考某府諱XX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XX、XX
孫XX
媳X氏XX
如果是給故去的母親寫包袱,中間一行則改為“故顯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寒衣寄錢”,講的是燒包袱寄錢的原由、時間。人剛死,燒包袱過去,謂伴棺寄錢;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燒包袱過去,分別為“元旦寄錢”、“端陽寄錢”、“中元寄錢”、“中秋寄錢”和“寒衣寄錢”。
中間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體部分,注明收錢人的稱謂、姓名。“故”,死也。“顯考”、“顯妣”是父親、母親的敬稱,至于父母是否“顯”過,并不重要。如果是孫輩給祖輩燒包袱寄錢,則要寫“顯祖考”、“顯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諱”要朝右挪半個字,上輩人的名字,是不能隨便說、隨便寫的。男的接著寫名諱。女的寫姓氏即可,不寫名字。有些家族在祖母那一輩,女人沒有學名,只有小名。而母親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稱。無論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稱呼,這是公平的。陰間與陽間價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獄。
“魂下受用”,讓人看到晚輩跪在逝者魂靈前,雙手捧錢高舉過頭頂,孝順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羅列,其實并不簡單。男人的配偶只能寫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寫姓氏。未出嫁的女兒、孫女可以寫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別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寫了。
伴隨郵給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時,人們還會寫上一兩個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間寫“地盤業主孤魂野鬼”,右側寫“魂下受用”。
寒衣節燒包袱是什么意思
燒包袱又稱燒包裹,是我國民間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民間每逢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為表“思時之敬”,大都給死去的宗親上墳燒紙。但是有的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上墳的,就以燒包袱代之。
包袱通常是一個大紙口袋,豎一尺,寬一尺五寸。素包袱皮是全白的,只是中間貼一藍簽,以便書寫亡人名諱之用。花包袱皮是在一個大白紙或紅紙口袋上印上水墨單線的圖案,四周黑框內是佛教梵文音譯的《往生神咒》;中間印一蓮座的牌位,用來填寫亡人名諱。
牌位的右上方印著“金銀財寶冥衣一封”,可根據情況在下邊填上“戊子清明祭用”、“周年祭用”等字樣;左下方是填寫祭祀人姓名之處,還印有兩個古裝的小人兒,據說是隋朝的羊角哀、左伯桃(隋封守靈之吏)。
每份包袱皮還附著一張四寸見方的木刻版水墨印刷的“冥國郵政”的郵票。裝好冥錢冥衣后,貼在包袱背后。
燒包袱稱謂說明
中間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體部分,注明收錢人的稱謂、姓名。“故”,死也。“顯考”、“顯妣”是父親、母親的敬稱,至于父母是否“顯”過,并不重要。如果是孫輩給祖輩燒包袱寄錢,則要寫“顯祖考”、“顯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諱”要朝右挪半個字,上輩人的名字,是不能隨便說隨便寫的。男的接著寫名諱。女的寫姓氏即可,不寫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輩女人也沒有學名,只有小名。而母親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稱。無論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稱呼,這是公平的。陰間與陽間價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獄。
“魂下受用”,讓人看到晚輩跪在逝者魂靈前,雙手捧錢高舉過頭頂,孝順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羅列,其實并不簡單。男人的配偶只能寫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寫姓氏。未出嫁的女兒、孫女可以寫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別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寫了。
伴隨郵給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時,人們還會寫上一兩個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間寫“地盤業主 孤魂野鬼”,右側寫“魂下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