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么又稱天中節 端午節也叫天中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這是因為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后,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的時候,因此端午節又叫天中節。
端午節又稱浴蘭節
古人非常重視五月五日的洗浴,據梁宗鑲《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蘭是一種香草,生山野間,其葉煮湯可以治風,故古人夏初采蘭成風。《詩經·鑲清》就是一首采蘭詩。青年們在采蘭時,相會于水邊,談情說愛。詩句中“士與女,方秉蘭兮”中的“蘭”便是“蘭”。人們將蘭采來,回家煮湯,用以洗身。梁武帝《懺悔詩》說:“蘭湯浴身垢,懺悔凈心靈。”
但蘭不易采,人們便以艾、蒲一類的野草代替煮湯。(五雜俎》云:“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謂五色草,便是五種植物的葉莖,并非特指五種顏色。如有的地方將曹蒲、艾、桃、柳等葉搗汁或直接入水煎湯。但也有用別的花草的,丘桓興回憶說:
“端午節,用艾泡水給孩子沐浴,也是民間一俗。記得兒時在廣東家鄉,每當端午,母親便在庭院擺上木盆,里面浸著艾、茜蒲、風仙花、白玉蘭。近午,看看水硒溫了,便叫我跳進盆去。母親用花蘋蔽水,灑在我頭上身上,邊灑邊念叨:‘艾蒲洗身,百病消除!’”
端午節也叫龍舟節
龍舟競渡也就是賽龍舟,這是端午節最有代表性的一項全民游樂活動。這一項體育競技活動盛行于整個江南的幾個省份。
端午節為什么要賽龍舟?民間通常的說法就是為了拯救投江自盡的屈原。龍舟沿江撒粽子,為的是讓水中魚鰲不食屈原的尸體;同時人們敲打鑼鼓,喊著號子,為屈原招魂。江浙一帶的說法是:“《越地傳》云,競渡起于越王勾踐。”(宋潘自牧《記纂淵海”也就是說,越王勾踐為了報滅國之仇,領導人民借競舟之名,操演水師,暗練水戰。但這都是民間傳說,不足為據。
其實,賽龍舟的風俗遠早于戰國時期。據文字記載,西周穆王時就有龍船。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龍舟競渡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端午考》)。他進而推側:“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端節的歷史教育》)。
端午節的禁忌
舊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五月正是炎熱酷暑將臨之時,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病將發之際,用現代醫學觀念來看,乙型腦炎與腦脊髓炎此時發病率也最高,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禮記·月令》云:“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眷(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五月是陰氣與陽氣、死氣與生氣激烈爭斗的時節,人們在這一時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絕各種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務亦應采取“無為”的治理方式。
既是惡月,自然會有諸多禁忌,不宜蓋屋,“五月蓋屋,令人頭禿”。(《風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遷”。(同前)不宜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無人睡”,“添個里兒,死個女兒;添個面兒,死個漢兒;添一床,必死娘”。忌給小兒剃頭,否則,主小兒生癲、多病。忌多雨,否則,主歉收。俗語云:“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連陰下大雨,玉皇大帝賣兒女。”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于漢代,表達了漢代人對五月人生的關注。我們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氣候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影響時,更應該看到漢代人對五月的認識是基于一種文化觀念。在《夏小正》時代,五月并沒有被視作惡月,那時只有蓄藺、蓄藥保健身體的習俗。漢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時代,人們以陰陽五行的觀念看待自然時空的變化。就陰陽五行的觀念看,五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刻,也是陽氣開始衰微的時刻,在這樣的時間關節點上,人們自然心存恐懼,五月也就被賦予惡的倫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