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年的由來資料 小年是什么意思
小年是什么意思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小年,從字面意思上看有三種解釋。一是指農歷臘月是二十九天的月份,二是指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第三種解釋是指果樹結果少,竹木生長慢的年份。 作為節日來講,由于地域風俗的差異,小年在全國各地賦予的含義和習俗也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也有地方稱冬至為小年。
小年的由來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祭灶時,需要一些供品,各地的供品又各不相同,一般有灶糖、水餃、粉團、棗山摸等幾種。
灶糖,又稱“搪瓜”,因其多做成團形,像瓜形,中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也有用江米磨粉加怡糖制作的。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為“膠牙搪’。用u搪祀灶,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又因其味甜,俗信灶神吃搪后嘴變甜,就會多說好話。在北京,因為灶糖是按照關東的傳統制法做成,故得名“關東搪”。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在上海、江蘇,灶搪的形狀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此外,還有做成革養、葫蘆以及一些小動物等形狀的。
北方地區多用水餃祭灶,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的飲食習慣。在山東聊城,小年晚上祭灶時要供奉一碗或三碗水餃(每碗盛幾個即可),并在碗上橫搭幾雙筷子;近年來有的人家也開始用元宵祭拜,也是意在讓灶王爺不張口說壞話。江浙一帶普遍用粉團辭灶。
在江蘇。臘月二十四晚上,用米粉、紅塘各半,和勻、搓成小丸,俗稱“瑪瑙團”。將四個粉團疊壘起來,有的還用米粉做雞、鵝、秤、錘、米囤等物摻雜其間。浙江湖州雙林祭灶時所制的米粉團,稱“送灶圓子”,核桃般大小,和以南瓜成黃色,有的還做成元寶、聚寶盆等形狀。
棗山模是山東、山西、陜西、甘肅一帶常見的祭灶供品,它是一種層層布滿紅棗的大饅頭,個大的直徑約半尺,高一尺有余,重達十斤,分為五層。每層饅頭都是以多個大紅棗為中心做成云紋或如意紋形。因其輪廓似山形,故稱“棗山”,也稱“棗排”“棗盤’。
在山西,有的棗山模上還要捏老虎和山羊,老虎捏成上山狀。山羊捏成下山狀,意思是老虎下山會吃人,上山就平安了,羊在山上吃飽了,平安下山回家來,反映了人們期盼平安的美好愿望。
另外,各地祭灶供品還有鉆糕、糖餅、柿餅等。總體來說,祭灶時供品的主要特點就是甜和黏,主要意圖都是讓灶王爺上天后不能說話或只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