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日期為什么不固定
清明節日期不固定,原因在于它是個陽歷節日,而我國其他傳統節日都是農歷節日。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比較特殊的,其不但是重要的節日,同時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也決定了清明的時間與太陽的運動密切相關。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運行路線稱為“黃道”。自清代開始,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由于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于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后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4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清明節日期怎么算
清明節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4.81,20世紀=5.59。
舉例說明:2088年清明日期=[88×.0.2422+4.81]-[88/4]=26-22=4,4月4日是清明。
例外:無。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的日子。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而各地的寒食節通常定在清明節前的1——2天。
清明祭祖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清明“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中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民俗專家表示,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日,“清明節”的得名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碼”。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清明源于“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漢朝劉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的記載。古人將一年中的“八風”都起了名字:東風叫明庶風、南風叫景風(亦名凱風),西風叫閶閭風,北風叫廣莫風,東北風叫條風(又叫融風),東南風叫清明風,西北風叫不周風,西南風叫涼風。
“清明風是一年中的八風之一,是冬至后吹過45天條風和45天景風以后吹來的溫暖清新的風。清明前后往往細雨霏霏、和風拂拂,正是種植莊稼的大好時節,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所喜歡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動勾勒出“清明雨”的圖景。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沖突激烈的時候,勢力減弱的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空氣常常在長江一帶交鋒,致使江南地區常常“乍暖還寒晴復雨”。“清明雨”對植物生長尤為重要,農諺有“清明前后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之說。
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發”的食品,如筍、雞等。可多食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可滋水涵木。春天,肝陽上亢的老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這就是祖國傳統醫學所說的"春氣者諸病在頭"。老年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飲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