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養生之道【仁者長壽】
中國文化中的儒家、佛家、道家都有養生的論述。關于儒家的養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長壽”。 《中庸》還論述了大德“得其壽”,并指出保持健康與道德修養有關。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釋了“仁者長壽”:“仁者之所以長壽,在于外表無貪,內心清凈。”心平氣和而不失正氣,取天地之美來滋養其身體,這就是“道德情操高的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不貪圖外物,有一種清凈的心。”平靜的心靈和保持端正的心態,用世間最好的東西來保養身體,這樣就能擁有充沛和諧的內氣。”
儒家講“有志修性”,“修性”不僅有助于保持健康,而且有助于治國平天下。 “修性”的關鍵是“誠”。據《中庸》云:“天下至誠之人,方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其人性”。所謂“誠”,就是能夠恭敬、恭敬。嘿嘿,這樣的修煉可以讓心不亂,對身心都有好處。
佛教的養生之道【平常心】
佛教的養生之法在于“平常心”三個字,平常心就是對生命的透徹認識。世事滄桑如夢,所以佛教世家教導人們,一方面要充分照顧生命,另一方面要用心去體會,對他人寬容、平和,遵循方圓,才能健康長壽、善終。正如佛教徒常說的,平常心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不驚恩怨,不計得失,靜默止謗,轉禍為福”。
佛教徒強調慈善為本,修行者大多性格溫和,心情平靜。這是佛教修心養生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僧長壽的原因之一。和尚看透紅塵,淡泊名利。他們的行為和情感溫和、溫和,處事豁達、寬容。按照現代人的觀念,沒有過分貪圖名利,沒有刻意追求金錢、地位、名譽等,也沒有過多計較成敗。生活要平淡自然,與人相處要和諧。
道家養生之道【道法自然】
道家養生之道在于“道法自然”。 《莊子·養生正篇》論述養生之師是神,并提醒養神最好的方法是順應自然,天人合一。莊子指出,人生在世,必須“平和”,對待生死一視同仁,這樣才不會為悲喜所困擾。 《莊子·大生篇》強調養心。只有“到達生活”,才能順利享受生活。不注重財富、名譽、權力,這樣身體才能健康,精神充足,才能與自然合一。
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醫根據“道法自然”的思想,制定了養生的起居飲食原則。在養生過程中,兩者都不能違背。遵循自然規律,也要注重人與社會的協調。正如《黃帝內經》所主張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下知人事,才能長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起居有規律,飲食要適量。生活有規律不僅是指生活要有規律,而且是生活要有節制。南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年記》中指出:“勿久行、久坐、久臥,久看,或久聽,不強食飲,便無沉醉,無大悲,無大悲,此謂能中和。” “能化解它的人,就會長壽。”他把一切生活節制視為養生的指導原則。
道家在養生過程中,不僅注重身體的保養中醫養生之道,更注重精神和心理的調節,即所謂“形神并舉”。事實上,心靈與身體的關系非常密切。老子說“少自私、少欲”,就是使精神、情緒狀態保持在平靜、樂觀、免于過度欲望的狀態。漢代華佗弟子吳璞在《太上老君養生秘笈》中進一步發展了老子的“少私寡欲”:“善養生者,先除六害,那么他們的生命可以保存一百年嗎?第一是失去名利,第二是克制自己,第三是失去品味中醫養生之道,這五是斷驕慢,六是斷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