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下滿芒夏暑相連。這句話是二十四節氣歌中的其中一句,可能很多人對他都十分的熟悉,畢竟這二十四節氣,在課本上是必須背誦的知識,但是卻經常有人把大暑和小暑兩個節氣的先后順序給忘掉,不知道哪個才是排前面的。
小暑在前大暑在后
古時候人們將月初稱為小,月中稱為大,而小暑的時間一般是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前后,在每年小暑的時候天氣是小熱,雖然天氣在慢慢越來越炎熱,不過還沒到最熱的時候,這是風中還有些涼氣。大暑時間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是一年中最熱、氣溫最高的時期,風中都有股熱浪。
古代避暑神器西瓜
現在人們避暑基本上全靠空調,而古時候科學技術不是很發達,是沒有空調存在的,古人的避暑方法則別有樂趣,會在夏日的午后與家人一同品嘗西瓜,焚香煮茗自帶一股靜氣,再捧上個西瓜,如果是在井水里冰過的,那也是挺美的事兒吧。說起來,這西瓜確實是古代的消暑神器。西瓜在咱們國家的歷史也挺長的了,最早在漢代的壁畫里就出現過西瓜的形象。而夏天,也正是西瓜大規模上市的日子。記得小時候過夏天,家中都是以麻袋儲備西瓜,幾毛錢一斤。一人捧一個吃起來十分的美味。
物理降溫冰鑒
物理降溫是最好的應對酷暑的方法,早在我國古代的時候人們就有這種行為了,會在冬季的時候儲存冰塊,留待夏季的時候使用,這是有悠久歷史的。早在先秦時期,宮廷里就有一種叫做冰鑒的東西,用來盛放冰塊,給食物飲品降溫,可以說是古代的冰箱了。當然冰塊要在冬天的時候鑿出來放到冰室里,所以《詩經》里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