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知道,養生的重要性是比較多的,最重要的是通過養生能讓自己的身體素質提高。那么,今天小編就跟朋友們來好好講講,三伏天怎樣養生?三伏天應該如何飲食呢?一起來看看。
三伏天怎樣養生
1、消暑祛濕
三伏天天氣熱,氣候潮濕,人體濕氣會很重,這時就需要合理祛濕,可以多吃些帶姜類的菜品,和一些祛濕的茶水。在家不要一直吹空調風扇,否則可能讓寒氣入體。
2、合理運動
三伏天不宜大汗淋漓,合理運動略微出汗是最好的,如果劇烈運動,渾身濕透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
3、切勿貪涼
吃東西要吃溫熱的,喝水要喝溫開水,不可一直飲用冷飲,冰棍等。
4、注意環境
雨季增多,環境潮濕,家中應注意多通風,保持室內干燥,否則可能會感染呼吸道疾病。
5、注意休息
夏季天長夜短,溫差小,一定要注意休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晚上睡覺時也要注意保暖,不要貪涼,預防感冒。
三伏天應該如何飲食呢?
一則,清淡飲食運脾
脾喜清淡而惡油膩辛辣。三伏天脾弱,就不要過食煎炸、燒烤、油膩、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餅等)、生冷(多數寒涼水果、冰淇淋、剛從冰箱取出的食物飲料等)、辣椒等食物。《孫真人衛生歌注釋》言:“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節減,使脾胃易于磨化,則腹疾不生。”
三伏天要盡量少吃或不吃寒性食物,比如螃蟹、生蠔等海鮮,最傷脾陽,易致脾瀉。薏米、扁豆具有健脾的功效,是脾虛之人在三伏天的食療佳品。
二則,吃苦味食物消暑
三伏天可適當吃些苦味食物,不僅能解熱祛暑,還能消除疲勞。中醫認為,苦能燥濕,而脾惡濕,故苦能運脾;苦味還能清熱,清熱即所以解暑。比如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既有健脾開胃、增進食欲之功,還能清解濕熱,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入心,心主神明,因此說,苦味食物還可醒腦,讓人產生輕松舒暢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三伏天圖
三則,寒涼消暑
陽虛之人,往往怕熱。越是怕熱,越要吃些溫性的食物,可以健運中焦,讓人更健康。比如,三伏天常吃生姜最好,生姜辛溫而能溫運脾陽。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三伏天吃姜,正當其時。
若陽氣健旺,天氣炎熱,當然可以適當吃些寒涼性食物,可以清解暑熱,比如西瓜、綠豆、冬瓜、黃瓜、甜瓜、生菜、梨等蔬果,或荷葉、淡竹葉、玉米須、蓮子心等藥食同源的中藥。但要注意,苦寒千萬不中太過,最容易傷損脾陽,反而不利于清熱消暑。
藥性偏涼的湯方建議熱飲,可適當緩解其寒性。若涼藥冷服,或瓜果冰鎮食用,最易傷陽,忌之忌之!!!
四則,養陰津解暑
三伏天酷熱盛行,容易消耗人體的氣津,讓人感覺體虛,民間有“暑天無病三分虛”的說法。因此說,三伏天當重視養陰津。
養陰津,首推米粥。明代醫家李時珍提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意思是說喝粥能健脾益氣、生發胃津以補虛損。
三伏天除了及時補充水分之外,還應多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來增強體質,如山藥、海參、雞蛋、豆漿、蜂蜜、蓮藕、大棗、木耳、百合粥、菊花粥等等,頗有益于健康。
五則,面食能解暑。
在我國北方,炎夏時節流傳著吃面條、餃子、雞蛋等習俗。北京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即是明證。每逢三伏天,濕熱熏蒸,人的胃口變差,吃熱湯面不僅可以祛除體內的濕氣和暑熱,也可以改善口味,并減輕腸胃的負擔。
小麥其性涼,其味甘。入心、脾二經。涼則能養心除煩,除熱止渴;甘則能健脾開胃。《本草拾遺》謂:“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非常適合于三伏天食用。
五則,雞蛋解暑
山東地區有用早晨吃煮雞蛋的方法來治“苦夏”的習俗,謂之“吃伏蛋”。從中醫來分析,蛋黃,色黃補脾;蛋清,色白補肺。雞蛋能補心寧神,清熱解毒,水煮熟食之,適合于三伏天,但不建議煎炒,以免增加其火性。
最后再強調一遍:三伏天脾胃虛弱,當忌暴飲暴食,尤其是寒涼食物,比如生冷瓜果、冰鎮飲料等等,最容易傷脾陽。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一傷,百病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