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眾所周知,震源的分類是有天然地震震源和人工爆破震源,等級是1~8級。那么,震源最深的地震深度多少公里?震源最大的地震深度是幾公里?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震源最深的地震深度多少公里
地震深度
720公里。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發生于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級為6.9級。
板塊構造學說,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聯系在一起的。在俯沖型的板塊邊界上,最初由擴張而產生的海洋巖石層板塊在俯沖帶上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宿,與地幔對流有關的“傳送帶”的運動導致了深源地震的發生。板塊構造運動同樣是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全球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上。
淺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到300公里之間;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內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釋放,有85%來自淺源地震,而且發生在地下5到10公里范圍內的地震居多。
深淵超剪切地震,是指發生在距離地球表面400千米以上的深源地震,其破裂速度要比一般地震快得多。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地震學家了解深源地震的發生機制,并更好地評估某些斷層的危害。
震源深度的意義
通過科學合理地確定地震震源的深度,不僅有助于實現對于地震災害情況的精準預估,同時也可以實現對于余震發展趨勢以及危險情況的預判。目前常用的波形定深方法有偏振信息法、振幅信息法、深度震相法等。
深源地震的發現曾經廣受質疑。傳統的地震學理論認為,地震只能發生在脆性的巖石中,也就是說主要集中在地殼的中上部。從下地殼往下到地幔,巖石由于溫度和圍壓的增加,變形行為主要為塑性,是難以產生地震的。所以,深源地震不能再用斷層滑動的理論去解釋了。但是,大量的觀測和研究發現深源地震與淺源地震在震級分布范圍、震源時間函數、破裂速度和應力降等方面都相似,這又表明著深源地震和淺源地震的發生機制有關聯性。
中深源地震有多種成因假說,包括脫水致裂、相變失穩、剪切熔融失穩和反裂隙斷層作用等等,但它們均存在與觀測事實不符的情況(吳曉媧,秦四清等,2016),也就是說還沒有找到中深源地震的關鍵控制因素。
總體來說,地震定位是一個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未來地震定位的發展方向,不僅要從地震學本身的技術發展出發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還需要引進其他學科的技術和方法,特別是大地測量學方法等,多方位、多數據的進行定位和定深的研究。
震源的測定
最簡單的是使用地震記錄儀。
地震波分為體波和面波,這兩種波在地殼內的傳遞速度是不一樣的,在地震記錄儀上,這兩種波有一個時間差,根據時間差可以計算出震源到地震記錄儀的距離,以地震記錄儀為圓心,以算出的距離為半徑,在專用地圖上畫圓,震源就在這個圓上;再利用設置在其他地區的地震記錄儀,又可以確定一個圓,這兩個圓應該有兩個交點,震源的位置就在這兩點之中的一個;再利用另外設置的第三臺地震記錄儀,就可以確定震源的確切位置了。
也可以利用兩臺地震記錄儀完成震源的測定:第一臺地震記錄儀判定震源到地震記錄儀的方向,可以在地圖上畫出一條直線;另外設置的一臺地震記錄儀亦可以畫出一條直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震源。
還可以利用一臺地震記錄儀判斷震源的位置:根據體波和面波的時間差,算出震源的距離,根據地震記錄儀第一筆的筆畫方向,判定震源的方向,有了方向和距離,就可以斷定震源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