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應該怎么調理 小暑生活起居調理4要點
1、養心
小暑重養心,紅豆富含鐵質,不僅利水消腫,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
因天氣原因小暑時期會引起人體內的血壓波動,在床或蹲坐時血壓是較為平穩的,但若起立過快,會導致頭部血壓銳減從而導致身體受損。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時不要著急,最好能夠活動一下四肢,不需要時間太長,半分鐘即可,然后慢慢起身。
2、注意飲食
小暑屬長夏,陽熱下降,水氣上升,濕邪易困脾胃。此時要注意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飲食以淡補為主,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
3、心態平和
天熱人體溫度升高,易引起內分泌失調和心態不定,讓人感到煩躁不安、思維紊亂,易激惹、易怒甚至行為失常等。表現為失眠、健忘、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有規律的作息可以安定情緒。
如果失眠,可以在仰臥或側臥時,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雜念后,心靜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同時優化飲食結構等生活習慣,保持平和、快樂的心態。
4、少動多靜
提倡“少動多靜”,尤其是老人與小孩,以及體質比較弱的人都應該避免在小暑天氣中做劇烈的運動。
在清晨或者晚上比較涼爽的時候,可以適當進行小幅度比較緩和的運動,比如打打太極,散步,慢跑這一類的,感覺到出汗就行,沒必要運動到大汗淋漓,這樣子很容易導致脫水狀態、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要注意。
其他注意事項:
1、忌動怒。小暑時節,天氣炎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愛犯困,少精神。所以,對應這一時節的特點,在養生健康方面,應該根據季節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養護好心臟。
2、勿久坐木。小暑節氣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果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病,因此小暑節氣時不宜在木質凳椅上久坐。
3、飲食忌辛辣油膩。暑時節的多雨、高溫,更使得本來就在夏季屬于高發癥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發頻發。
4、忌飲食過量。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后,更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則,脾胃受傷,健康受損,飲食應以適量為宜。
5、不宜過度勞累。每天作息應有規律,除了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運動時一定要掌握好強度,避免強度過大。
6、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養生飲食推薦:
黃鱔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最近一段時間鱔魚最為滋補,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小暑時節最宜吃黃鱔,可以預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瀉,還可以保護心血管。
藕
我國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早在清咸豐年間,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中醫學認為,藕生食有清熱生津、潤肺、散瘀消腫、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熱病煩渴、吐血、淋病等癥。熟食則有健脾益胃、消食、止瀉、固精的功效。
綠豆芽
小暑節氣的第三大寶是綠豆芽。常吃綠豆芽,能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臨床上用綠豆芽煎湯治療癤瘡、燙傷等外傷感染。綠豆芽中含有的核黃素可用來治療口腔潰瘍,還能調五臟、通經脈、解諸毒,可用于飲酒過度、濕熱郁滯、食少體倦。
綠豆
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夏天人體出汗多,體液損失較大,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遭到破壞,用綠豆煮湯來補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不僅能補充水分,而且還能及時補充無機鹽,對維持水液電解質平衡有著重要意義。
紅豆
小暑重養心,而紅豆不僅利水消水腫,并且養心的功效很好。小暑飲食添些紅豆,更易身體的健康。由于紅豆富含鐵質,因此還非常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氣補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