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和處暑有什么區別
大暑是反應炎熱程度的節氣,而處暑是反應氣溫變化的一個過渡節氣。
大暑,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大暑與小暑一樣,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在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
大暑和處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
大暑表示天氣炎熱至極。中國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臺風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大暑節氣有曬伏姜、喝伏茶、燒伏香、送“大暑船”等習俗。此時天氣濕熱,很容易導致身體受潮濕氣過重。養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溫,還要著重祛濕。
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詩云“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行南徑斜暉里,割稻陌阡車馬馳。(左河水)”,處暑以后,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墑;以防秋種期間出現干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
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大暑和處暑哪個天氣比較熱?
大暑的天氣比較熱,處暑已經到了和秋季的交界點了!
一、所謂熱在“三伏天”,通常在小暑節氣的后期才會進入三伏,而三伏的主力時段在大暑當中,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因此,大暑和處暑最熱的是大暑。
二、在每年的陽歷7月22日至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而大暑節氣也是天氣最熱的階段。
三、在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已經是到了末伏前后。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暑氣將于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炎熱即將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