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是固定的一天嗎
冬至日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它一般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之間來臨。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民間俗語有言:“冬至到,吃水餃。”而在南方,冬至則要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有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時節,天地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內。人在這時應當順應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多“儲蓄”、少“透支”,以求健康長壽。而在冬至后,陽氣開始萌發,此時要潛陽補溫,斂陽護陰,要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如蓮子、芡實、薏仁、赤豆、大棗、銀耳、豬肝等。此外,還應多吃些羊肉、雞肉、帶魚等御寒食物。
古代測定冬至點
古代很早就發現一年中不同時候太陽的正午高度是不同的,表投在圭上的影子長短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的一天即為冬至。
因為太陽的回歸周期并不是恰好等于地球晝夜周期的倍數,一回歸年約365.2422天。而圭表測影法只有正午的數據是有效的,太陽到達冬至點(赤緯最南時)也不一定恰好在中午,這種誤差是不可避免而又難以測量的。
太陽照射下,桿影在午時與土(石)圭相重合的測量時間,非常短暫,只有幾分鐘!這幾分鐘的時間必須準確記錄下來,非常不容易。(這里也涉及到記錄“時間”的準確性,鐘表漏刻的發展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周禮》注:“冬至,日在牽牛,景(影)丈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影)尺五寸。此長短之極,極則氣至。”冬至影最長,冬至就作為一個天文年度的起算點,冬至的時刻確定得準不準關系著全年節氣的預報。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測出兩次冬至時刻,就能得到一年的時間長度。這樣定出的年,就是回歸年,古代稱之為“歲實”。
中國古代利用立表測影法,只要通過對具有極值意義的影長測定,就可以直接判定回歸年的長度。《漢書·天文志》記載了此法的原理:“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通‘影’)長短之制也。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通過圭表測影,可知日影最長那天是冬至,實際上應該是太陽過冬至點那天是冬至,但是過冬至點的時間卻不一定是中午,萬一是半夜呢,這就涉及到精確測量冬至點的問題。
冬至、夏至在戰國時期以前稱作“日南至”、“日北至”,表明冬至是一年中日在南天最低位置的一天,日影最長,夏至是日在南天最高位置的一天,日影最短。由于冬至影長,夏至影短,冬至的測定結果比夏至要精確一些。
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周髀算經》記載了測量冬至和夏至的記錄:“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
只有準確測得冬至的時刻,才能準確地預報季節;有了幾次準確的冬至時刻,就能得到歲實的數值。
因此,測定準確的冬至時刻是我國古代歷法工作者的重要課題。保留下來的我國最早的冬至時刻的觀測記錄是在春秋時期的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從理論上說,測得相鄰兩次冬至時刻,就能求得回歸年的長度。
冬至點是測日影。然后根據測量數據擬合。然后找到極值點,就是冬至時刻。
但是,由于用土圭簡單地觀測日影的變化所定出的冬至日期并不很準確,可能有一二日的誤差;另一方面,每次到達冬至的時刻并不正好在日中,簡單地用土圭觀測,并不能得到冬至發生在某一天中的確切時刻。
古人為了彌補這一缺點,盡量利用相隔多年的冬至日的觀測記錄,以便減少觀測誤差給推求回歸年長度帶來的誤差。在戰國時期的《古四分歷》所測得的冬至點在牽牛初度。
秦代使用的《顓頊歷》立春在營室五度,按古度推算,那太陽冬至點的位置也在牽牛初度。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冬至點的實測數據。
由于太陽的位置不能直接測量,只能間接推得,早期測定冬至點的方法大致是利用當時給定的冬至日,以漏刻得到夜半的時刻,由這個時刻中天的恒星的入宿度,反推得到太陽的位置。這一方法由于漏刻定的時間難以準確,所以測得的數值也比較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