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是什么早立秋和晚立秋有什么區別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諺語中的“早”和“晚”指的是陰歷的日期而不是到達黃經角度的準確時間。比如六月初一就是早,七月初一就是晚。“冷”和“熱”也是指不同年份的相同陰歷日期之間的比較。
如果六月初一就立秋了,到七月初一已是陽歷的9月初所以“冷颼颼”;而同樣是七月初一,如果才立秋,正值陽歷的8月初,當然“熱死牛”了。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諺語,不可輕言“沒有科學道理”
立秋標志著秋天的開始,是一年中氣溫由升變降的轉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從氣象的角度,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于22℃,才可認定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熱未消,我國大部地區距這個標準仍有較大距離。”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建說。至于立秋之后會不會出現“秋老虎”,氣象監測尚不能肯定。“如果副熱帶高壓在南落過程中長時間控制南方地區,就會出現‘秋老虎’”。
早立秋和晚立秋有什么區別?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分辨,在這方面,其實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按照陰歷的日期來分辨,比如有些年份是6月份立秋,有些是7月份立秋(這里說的都是陰歷),6月份立秋的大家認為是早立秋,而7月份立秋的大家認為是晚立秋。
另外一種說法是按照立秋當天的時間來算,如果是中午12點之前立秋,則是早立秋,如果是中午12點之后立秋,則是晚立秋。
天文專家表示,立秋一到,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就開始了。盡管諺語也說“立秋之日涼風至”,但事實上,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跨度都很大,這就決定了我國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
從氣候特點看,立秋時節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因此,民間有“秋老虎”之說。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9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氣象專家提醒說,“秋后一伏熱死人”,立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依然很高,尤其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天氣依然酷熱,暑氣難消,公眾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