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處暑的傳統習俗 處暑節氣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因為;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2、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后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后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此外,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3、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
4、采菱
菱,又寫作菠,還叫作黃,生在水澤之間,處處都有。菱的顏色,或青或紅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狀有兩角、三角、四角以及無角的。菱大致可分為家菱和野菱兩種。種在坡塘中的,為家菱,葉子和果實都大;自然生長于湖中的,是野菱,葉子和果實都小,角尖直,刺人。菱性甘平,能清暑瀉熱,解毒滋補,安中,補五臟,補饑,輕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帶多有出產。每當新秋,或者深絳淺紅,或者深綠淺碧,漂浮在水面之上,鄉間婦女往往泛以菱桶或蘭撓,往來采摘。微風拂面,笑語盈盈,蕩漾水中,趣味無窮。而湖光釵影,素袂云鬢,參差掩映于夕暉之下,更是一道勝景。梁武帝有詩道:“江南稚女珠腕繩,桂掉容與歌采菱。”李白也有詩道:“菱歌清唱不勝春。”足見六朝以來,采菱唱詠的風氣很盛,文人墨客將其寫人詩詞歌賦,也十分普遍。
處暑前后,菱角結實正旺,女子身著布衣釵裙,邊歌便采,清風徐徐,蘭舟微蕩,可稱人生之樂事。
5、植菱
處暑期間種植菱的好處很多,新鮮的葵角性甘涼,煮熟者性甘平,可代谷充饑。菱的根莖可當蔬菜食用,菱角殼又可入藥。老而堅硬的黑色菱殼,燒成灰后,以香油調敷,能治療頭面黃、水瘡、無名腫毒等。
如果把菱搗爛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補脾胃,強腳膝,益氣耐饑,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腸胃,解內熱。鄉間人們常將菱蒸煮后曬干,剁米為炸、粥、果,貯藏起來可以代替糧食用,較嫩的菱則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僅可以增加農家的經濟收益,而且能夠備荒,種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資本。宋代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曾經招募百姓在西湖種菱,其收益都用來準備修建湖堤。
6、吃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通常處暑當日,北京人就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等。
7、潑水降溫
潑水習俗不僅中國有,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各地都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