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吃鴨肉習俗 秋分為什么吃鴨子
元末時期,蒙古統治者欺壓漢人,漢人決定推翻元人。但當時統制嚴厲,不能明著組織斗爭,就用暗語。當時漢人稱蒙古人為噠子,就取諧音鴨子。大家約定,中秋節吃鴨子,而中秋正值秋分時節。
秋分時節氣溫降低,很多人食欲漸增,偏愛吃肉。專家說:“過量吃肉不好,但是從營養學上來講,放棄肉食也并非養生之道,膳食平衡才是我們提倡的。”肉的口味營養不同,適宜的人群也各異,所以要根據體質、氣候,選擇最適合的肉類。
鴨子富含營養,不僅享有“京師美饌,莫妙于鴨”、“無鴨不成席”之美譽,尤其當年新鴨養到秋季,肉質壯嫩肥美,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食療首選鴨。
燥熱季節最適合吃鴨。相比之下,豬牛羊等其他肉類就稍遜一籌。鴨肉的脂肪最健康。鴨肉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其脂肪酸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易于消化。
秋分吃鴨肉忌宜:
禁忌人群:素體虛寒,受涼引起的不思飲食,胃部冷痛、腹瀉清稀、腰痛及寒性痛經以及肥胖、動脈硬化、慢性腸炎應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
適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1.適用于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發低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佳。2.適宜營養不良,產后病后體虛、盜汗、遺精、婦女月經少、咽干口渴者食用。3.適宜癌癥患者及放療化療后,糖尿病,肝硬化腹水,肺結核,慢性腎炎浮腫者食用。
食物搭配注意:
1、鴨肉+大蒜:中毒 。
2、鴨肉+甲魚:久食令人陽虛,水腫腹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