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傳說
遠古傳說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著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詩經·斯干》里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的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對這涼意最為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開始落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花鏡》上說:此木能知歲。它每枝有十二片葉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如果閏月,就會多長出一片。梧桐在清明節開花,如果不開花,這年的冬天就會十分寒冷。
在院子里栽上一棵梧桐樹,不但能知歲,還可能引來鳳凰。“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鳳凰非梧桐不棲。所以,皇宮里是一定要栽梧桐樹的。
立秋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宮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緊緊盯著院子里的梧桐樹。一陣風來,一片樹葉離開枝頭,太史官立即高聲喊道:“秋來了。”于是一人接著一人,大聲喊道:“秋來了”、“秋來了”,秋來之聲瞬時傳遍宮城內外。
不等回聲消失,盔甲整齊的將士們護衛著皇帝蜂擁而出,他們要去郊外的狩獵場射獵。射獵有兩重意思,一是表明自即日起,開始操練士兵;二是為秋神準備祭品。
一聲號角,將士們撲進森林,由遠而近,把麋、狐、兔、鹿驅趕出來,讓皇帝用箭射。
在皇帝狩獵的同時,遙遠鄉村里的人們也忙碌了起來。愛美的女孩,會摘幾片梧桐的葉子,剪成不同的花樣,插在發髻上。頑皮的孩童正圍著她們起哄,媽媽喊他們回家了。先洗手,然后伸出來,媽媽在他們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再遞給他們一碗井水,讓他們“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著井水吞下。據說吃了之后,不生痢疾。爸爸呢,這天也要放下手里的活兒,去街上趕集。最重要的事,是買雞頭菜。買好了,摻些麝香,拿一張大荷葉包上,用紅繩子系在腰間,哼著小曲回家。
立秋要吃雞頭菜。雞頭菜的學名叫芡,爆炒了吃,脆而爽口。《神農本草經》上說吃芡能讓人耳目聰明。
奶奶前一天就開始忙了,又要采地里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樹上的果子,還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里晾干。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過飯了,她笑瞇瞇地,一樣樣端出來,讓大人孩子,邊納涼邊吃。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亂扔,要給奶奶。于是孩子們就一個一個,捧著滿把的桃核給她。奶奶用手掀起圍裙的兩只角,讓孩子們放進去。桃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們投到爐灶的火里燒掉。這樣就會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燈會元》里記載說:“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于是將衣缽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著的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立秋介紹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氣。
進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