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鵲,原名秦緩,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渤海郡鄚人。
2、扁鵲是黃帝時期的神醫,醫術高明,會用石針給人看病做治療。而秦緩曾居住在中丘蓬萊鵲山九仙洞,師從于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修得高超醫術。而后行走在諸侯各國,為百姓治病,深得人們敬重,尊稱他為“扁鵲”,以此稱贊他的醫術。
3、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后來中醫總結的四診法: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他精于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4、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脈診于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5、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蔡桓公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治療,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需要預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滅在萌芽里,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多,但醫生卻苦于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