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說泉州特有,因為直到一百多年前,廈門只是個小島,屬同安,而同安自文字有記載以來就隸屬泉州。
中秋節(jié)除了做供品、食品外,還有其它功能,如風行于泉州的中秋節(jié)“卜狀元餅”習俗。這種習俗的出現(xiàn),在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是元末時的一年中秋節(jié),人們借玩餅(通過在月餅餡里密藏紙條,約定起義時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為起事信號,同時行動,反抗元朝統(tǒng)計者。以后,這一玩餅形式就在民間逐漸深化為中秋節(jié)的“卜狀元餅”的習俗。這一個傳說當是前面所提前的中秋節(jié)吃月餅有關傳說的變異。
又一傳說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為淡化及化解部下的鄉(xiāng)愁,特令一位部將,設計出一套玩餅的游戲,便逐漸在臺灣和泉州民間流傳開來。[鄭成功(1624-1662),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戶市。7歲回國,晉江安平拜師讀書,8歲熟讀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5歲中秀才,21歲入南京國監(jiān)太學,拜鴻儒錢謙益為師。]
“卜狀元餅”時,共需63個大小有別的月餅,稱“全盒”。內分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六式,其中狀元餅一個,大如碗面,秀才餅多達32個,小如銅錢,也有另加貢生、童生、白丁餅的。玩時以6枚骰子,每人輪流擲彩,卜取各式月餅。1紅者得秀才餅一個,4紅者得狀元餅;一擲5紅者可得狀元、榜眼、探花各餅(若己被他人所得,可奪回),以全部大小月餅卜光為完局,若未完局,后得者可奪回先得者;6紅者則全部月餅歸他所得。若是4枚相同而非紅者,謂之“四進”;5紅相同而非紅者,曰“五子登科”;6枚相同而非紅者,曰“六合同春”;六枚順序有一、二、三、四、五、六,曰“六六大順”。這后四樣亦可比照得大彩。早期參加“卜狀元餅”作為一項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節(jié)俗,仍頗受歡迎。它使人感受到一種在激烈競爭中戰(zhàn)爭對手的喜悅。泉州人俗稱“月餅”為“狀元餅”,即與卜餅習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