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文化記憶中,秦淮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秋佳節(jié)也不例外。相傳東晉時期某年中秋夜晚,名士謝尚、袁宏在牛渚(今采石磯一帶,漢時即屬秣陵)江面上泛舟攬?jiān)拢粝铝恕芭d就嬖隆钡募言挕V星镔p月,從此從南京流行開來。
唐代詩仙李白數(shù)下金陵,也吟有《秋夜板橋浦泛月獨(dú)酌懷謝朓》、《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等玩月詩篇。
南唐以后,不少騷人雅士紛紛醉游秦淮,或放舟蕩漾,或臨軒玩月,用飽含深情的詩文詠嘆中秋佳節(jié)。“內(nèi)橋南走是長干,十里平鋪白玉寒。踏盡馬蹄塵不動,半窗明月此中看”,這是明代文人周天球《中秋長干曲(三首)》之一,他還在第二、三首詩中激情詠嘆:“花燈百隊(duì)走兒童,盡道仙娥降月中。縱是霓裳看不見,白毫光里度香風(fēng)”、“玉笙低引紫簫長,不許商音斷客腸。聽到月斜才入破,飛來七十二鴛鴦”,周天球?qū)憣?shí)敘事與浪漫抒情手法相結(jié)合,描繪出金陵中秋佳節(jié)的歡悅情味。
“江南月,第一在秦淮。河影直從天上瀉,歌聲渾似碧空來。隨處好擎杯”,清初文人張榮在《望江南·秦淮月》詞中,深情地勾畫出一幅天上月光與人間燈火、歌酒歡樂交相輝映的民俗風(fēng)情畫卷;乾隆皇帝因?yàn)楸O(jiān)國方略需要六下江南,曾多次巡幸秦淮河畔,所作《題宋院本金陵圖》意味深長而富有滄桑之感:“幾經(jīng)富庶幾離亂,富庶歡娛離亂愁。只有秦淮一片月,溶溶無意照千秋”,意象中的秦淮明月更是讓人充滿了無限遐想。
明代文人潘之恒亦寫有傳世名篇《秦淮看月記》。他以“中秋賞月”為引線逐步深入展開:當(dāng)時青溪、秦淮兩岸“競傳吳音”,河房河廳中的歌姬,以真情勝者“則元女之珠獻(xiàn)彩女之簫,隨其孤調(diào)皆緣云之音”……笙簫韻動秦淮月,令人賞玩情趣大增。
至于以南京為主要背景的《紅樓夢》等優(yōu)秀作品,有關(guān)中秋賞月的文學(xué)描寫更是不勝枚舉。清代文學(xué)大家曹雪芹在《詠月》詩中抒懷感嘆:“時逢三五便團(tuán)圓,滿把晴光護(hù)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習(xí)俗:
老南京中秋節(jié)期間,通常要吃月餅、葡萄、石榴、柿子、梨子、香藕、熟菱、芋頭、栗子、桂花鴨,飲酒助興,當(dāng)晚闔家團(tuán)聚宴飲。
晚宴之后,南京百姓便于自家庭院、露臺或門前空地上設(shè)案,供奉月餅、鮮果,燒斗香(扎香如寶塔、樓閣形,“或剪彩作月宮狀黏之”,上加紙斗)祭拜月神。也許是嫦娥害羞怕見男子,抑或傳統(tǒng)觀念認(rèn)為月乃太陰,而女性素來屬陰,故昔有“男不拜月”諺俗。
傳統(tǒng)食俗中月餅具有“團(tuán)圓”韻味,相傳早先還與朱元璋組織起義軍反對元朝統(tǒng)治、在餅中暗藏“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有關(guān);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柿子蘊(yùn)含著“柿(事)柿(事)如意”的口彩……
城南夫子廟泮池、玩月橋,門西(今中華門西)鳳凰臺,城中雞鳴山,下關(guān)朝月樓、江寧東山等處,均為昔人覽月佳地。名聞遐邇的“鳳臺秋月”、“東山秋月”勝景,相繼入列明代“金陵八景”和清代“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西多佳山,水木清華,環(huán)境幽寂迷人,清涼山也是一處賞月佳境。主講惜陰書院的晚清文士薛時雨寓居龍蟠里“薛廬”,有年中秋夜晚沿著清涼山步月:“薄醉御涼颸,緩步入山麓。月出山蔽之,疏影動林木。須臾升中天,一色凈如沐。清氣通乾坤,好景豁心目……”該詩充分地展現(xiàn)了薛時雨登高賞月的悠然心境。
在自家門前或院落中賞月的同時,傾聽老人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更是孩童們最感興味的難忘時光。城南月牙巷旁臥佛寺中所傳說的“中秋月牙”奇觀,早已遺留在人們的美好遐想中。
中秋之際正值天高氣爽,滿城盡飄桂花香。當(dāng)晚南京民眾還有“走月”(即外出游逛)習(xí)俗,期盼身體健康,街頭巷尾別有一番熱鬧情景。其中“小家婦女結(jié)伴外出,謂之‘走橋’”。聚寶門(今中華門)外窯灣街一帶有座澗子橋(在今上碼頭53號處),祈盼生子的人家是日常常前往這里,站在橋頭往下扔瓦罐,相傳此舉將來可以得子,該橋后來也被訛傳為“見子橋”。民國《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南京采風(fēng)記》還述:“是晚望子者,至夫子廟游后,過橋一行,謂可卜夢(得子)罷云”。由于過去人們還有陰陽生殖崇拜習(xí)尚,這天晚上還有“摸秋”習(xí)俗,有的婦女前去觸摸一下門東(今中華門東)信府河旁玄帝廟門前的鐵老鸛桿、或鐘山書院門前的鐵錨,期盼早生貴子。也有的則前往茉莉園,“以得瓜、豆為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