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人:圣才學(xué)習(xí)網(wǎng) 發(fā)布日期:2011-08-08 09:26 共157人瀏覽
北京舊時過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有一樣外地沒有,而最招孩子們喜愛的怪東西:“兔兒爺”。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靈”的怪東西,凡在北京度過童年的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江寧夏仁虎老先生《舊京秋詞》道:
“銀槍金甲巧裝排,撲朔迷離總費猜,泥塑紙糊兒戲物,西風抬舉上高臺。”詩后自注道:“中秋兒童玩具曰兔兒爺,其雌者曰兔兒奶奶,識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
這是一種什么玩藝呢?簡單地說,是一種泥人玩具,說的更具體一些,就是一種用模子脫出來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臉上紅白相間,也十分漂亮。說是“兔臉”,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樣兒,而是人臉,只是嘴是“兔唇”,畫成一個紅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兩根大耳朵,做成一個銀槍金甲紅袍的坐像。兔兒爺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種嘴唇做成活絡(luò)的,空心中有線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間的線,嘴唇就亂動,十分好玩,叫做“刮打嘴兔兒爺”。這個名稱,不要說在外地,恐怕在北京,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做的最講究的兔兒爺,面部貼泥金,背后插彩綢護旗背,像戲臺上的武將一樣,頗為威風。
我常常想,歷史上有許多不知名的創(chuàng)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誰別具慧心,創(chuàng)造出這么好玩的兔兒爺呢?它的來源似難詳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紀坤《花王閣?稿》記云:“京師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紀坤是閱微草堂的先人,這條記載,朱彝尊編《日下舊聞考》并未采入。整補所引還是《帝京景物略》的記載,只有“月光紙”,上面“繢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繽紛”。我想最早創(chuàng)造做泥人兔兒爺?shù)模蟾啪褪钦者@“月光紙”上的像塑的。這自然會大受孩子大人的歡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傳越久,就演變成為歷史風俗。《燕京歲時記》也詳細記載了當時兔兒爺攤子云: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最后一句,是針對當時陋俗“相公”說的,現(xiàn)知者寡矣。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攤前簇擁著孩子們。但是孩子們看著高興,大人們卻不見得高興。端午、中秋、除夕三大節(jié),中秋好過,而還帳卻是艱難的啊!因為當年平時生活日用,都是賒帳,要到節(jié)下集中還帳。中秋是大節(jié),一夏天的賬都是要還的。《道光都門紀略》雜詠道:
“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jié)近,滿街掙擺兔兒山。”
人們看到滿街擺出兔兒爺攤子,不免都發(fā)愁如何還賬了。這首詩是很生動地寫出了當年北京中秋節(jié)近的街頭風光的。
清人都門竹枝詞中說到兔兒爺?shù)囊埠芏啵容^早的,為乾隆乙卯,即六十年(一七九五年)楊米人所寫。詩云:
“團員果共枕頭瓜,香蠟庭前敬月華。月餅高堆尖寶塔,家家都供兔兒爺。”
詩中說的十分明確,其時去《紅樓夢》時代不遠,而《紅樓夢》中卻未寫到供兔兒爺?shù)娜な拢幻庥行┻z憾了。
創(chuàng)造這個怪玩具的是誰,我雖然不知道,但我總感到它是嚴格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shù)杰作。真是的,那金盔金甲,騎著老虎、大長耳朵、白面紅唇、背后插著纛旗雄踞街頭的兔兒爺,配上盛開的雞冠花,多么招人喜愛呢!孩子們有時卻唱到:
“我看你嘴又豁,眼又斜,好象八月十五的大兔爺……”
兔兒爺好玩,但人像兔兒爺則可厭了。前引夏仁虎先生的《舊京秋詞》,寫于抗戰(zhàn)那年秋天。所謂“兒戲物”、“上高臺”、詩人微旨,是對當時漢奸上臺的辛辣諷刺。